随心化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dwick 做技术社会学和STS研究方法的拓荒者!

博文

下学期拟开新课《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征求意见!

已有 3979 次阅读 2012-3-16 23:5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lass, center, border, 信息技术, 征求意见

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

课程负责人

王程韡

 

教学重点

 

本课程是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文理通融型人才服务的,旨在通过对信息技术、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的探讨,让同学们能够从一个超越原有学科背景的、更加综合性的视角去把握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变化,反之亦然。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

(可列多级标题,如设有实验,还须注明各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 

 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即便是诗圣杜甫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今天,也写不出“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的诗句。也正如拉什(S. Lash)所言,信息时代中无处不在的信息洪流已经摧毁了我们独立思考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批判本身也难逃厄运。那么在一个信息技术与社会相互交织的时代,嵌入在这个交织中的我们又该如何去把握?本课程借用了米德的经典作为课程的名称,试图对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出一个综合性的回答。

 

本课程共32学时,每周2学时。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如下表所示)。其中每个部分五讲,共十五讲。最后一次课为同学的集体汇报。

 

单元

教学内容

要求

(一)信息社会的基本理论

1.         导论

了解看待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主要理论,并尝试对和信息技术、自我与社会相关的现象做出观察

2.         网络社会的崛起

通过“信息时代三部曲”等著作了解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本质性变化

3.         虚拟经济、长尾与现实

了解虚拟经济和电子商务运作的基本模式,结合长尾理论等思考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4.         信息高速公路与国家利益

通过了解美国所发起的信息高速公路政策以及其他国家的效仿,了解信息技术进入到国家战略的途径和重要性

5.         互联网会使人变笨、变宅吗?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该问题展开分组辩论

(二)信息技术、经济与全球化

6.         网络时代的创新与创业Ifacebook传奇

通过观看电影《社交网络》(部分),了解基于网络技术的创新创业的基本特点

7.         网络时代的创新与创业II:淘宝村是怎样炼成的

通过阅读报告《淘宝村是怎么炼成的》,思考“沙集模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相较于美国有什么共性和个性

8.         文化与境中的信息技术:中日手机应用惯习比较

以中国和日本两国对手机的使用惯习为例分析文化与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9.         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码农”与“猎身”

以印度的软件“外包”业中独特的“猎身”现象为例,了解信息技术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10.     亲,包邮哦:网络话语与身份的建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辩论:我们是否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互联网语言?

(三)信息技术中的自我与社会

11.     网络中的谣言与真相

了解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信息技术特别是Web 2.0的出现给这种机制又带来了哪些变化?

12.     数字鸿沟: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

以新生代农民工适用手机的情况为例,了解国与国之间以及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问题

13.     微博改变社会?围观与差序格局

通过了解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特征,进而分析微博在中国火热的原因

14.     网络公共领域:中国人相对奥巴马说什么?

了解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特点,结合诸多中国网友在Google+上给奥马巴留言的情况分析中国人究竟想对美国总统说什么

15.     人肉搜索与虚拟世界中的权利划界

通过分析“人肉搜索”这种独特的中国社会现象,探讨虚拟世界中的权利划界问题

考核

16.     小组汇报

自行选择一个相关议题,以3-5人一组进行汇报,将根据个人以及小组表现给出总评成绩

 

参考书目:

[1]      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      安德鲁·查德威克. 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0.

[3]      凯文·凯利. 科技想要什么.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1.

[4]      亚当·乔伊森. 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5]      斯各特·拉什. 信息批判.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      弗兰克·韦伯斯特. 信息社会理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7]      项飚. 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8]      Turkle, S., 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2011, New York: Basic Books.

 

 

考核成绩评定标准:课堂平时表现40%+期末小组报告6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156-548538.html

上一篇:携拙作《政策学习的逻辑》诚征出版社联合申请社科后期资助
下一篇:清华公管午餐学术沙龙No. 174:政策分析的建构主义
收藏 IP: 119.253.32.*| 热度|

3 曹聪 李宁 赵美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