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录:
作为君主的臣子,不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则成不了君主的亲信,不是亲信则君主不会听你所说的话,你说的话君主不听那么国家将不稳定。总之,侍奉君主要忠心耿耿。
一位地位低下的商人能得到拜相重用,即使是今天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何况齐桓公要抛弃杀身仇恨,还要冲破宗法观念的体制和束缚。但要获得信任,就要凭管仲的才华智谋。
在中国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聘诸葛亮的故事是流传千古的美谈,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的故事就更为让人唏嘘感叹。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一番隆中对,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与诸葛亮的侃侃而谈相比,管仲在为齐桓公的“称霸”宏图大志出谋划策时,并没有讲天下大势,而是讲内政治理。
思:
比起乱世重建时明君贤臣之间的君臣相得,治世改革时的臣子就更加难为。商鞅、王安石、戊戌七君子,无论变法成功与否,参与变法的臣子似乎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甚至于谭嗣同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而管仲在齐国的变法,从破了奴隶社会氏族公社的最后一丝影响;建立了影响中华几千年的“士农工商”四民各安其业,世任其职的制度;开启了国君集权的序幕。挟着这样一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变法,其主持者管仲却没有获得后世变法者们“惨烈”的下场,反而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改革的反弹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未被记载,还是“温水煮青蛙”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3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