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悼念著名天文科普专家李元先生

已有 8780 次阅读 2016-7-8 08:07 |个人分类:琐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天文, 科普, 悼念, 李元

昨天在微信群、新浪微博中看到一则消息:天文科普元老李元先生于本月6日晚1030分逝世,享年92岁。

李元先生是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是著名天文科普专家。李先生对我国天文馆事业及天文科普事业的贡献,媒体上多有报道,此处不赘,仅谈谈笔者与李老的一点接触,以悼念先生。

200674-6日,我参加了在北京香山卧佛山庄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当时我硕士刚毕业,已经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支教)项目。记得会议结束后,就返回上海,很快就和上海的志愿者一道奔赴重庆了(到重庆北碚参加前期培训)。

会议期间,有一项活动是参观中国科技馆,当时中国科技馆还在北三环那里(另址新馆2008年年投入使用)。记得参观结束返回卧佛山庄时,在大巴上我看到一位面熟的长者,因为之前我在《科学时报》(即现在的《中国科学报》)经常看到有关他的作品或报道,我可以肯定他就是李元先生。他当时已经81周岁了,但精神矍铄,那时车上人还比较少,我就凑到他后排的座位上和他攀谈。因为我之前知道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李珩与他有交往(当时只知道交往,其实李珩是他的恩师,两人后来的合作见下文),就聊了一点李珩的话题,记得当时他明确说“李珩是我的老师”,并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硕士期间读过李珩先生译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2005年前后,我到上海佘山天文馆参观时,曾发现展柜有一本2001年版的该书;而且发现李珩和夫人罗玉君(文学翻译家)的骨灰就埋在佘山的最高处。和李元先生聊了几分钟后,因为车上的人多了,我不便再打搅他,便请他签名,他很快画了一幅有月亮和土星的小图,旁边签了他的名字。签名我一直保留着,只是最近搬家,刚刚打包入箱。


李元先生独特的签名(这是他为下文提到的刘茜所写科普书序言的签名,给我的签名与此一样)

第二次见到李老大约是在2008年前后,确切时间不记得了,地点是在国家图书馆。当时他在那里有一个讲座,因为下雨我到得晚了,只听了后半部分。他惟妙惟肖地学了1950年代他在北京天文馆工作时给毛泽东担任讲解员的情景,还模仿后者的湖南话。最后他还唱了一首老歌曲,全场掌声雷动。

此后,我再没见过李老。2010年,我看到北京天文馆刘茜写了一本天文科普小书《李元爷爷带你游星空》。该书非常适合小朋友读,可以作为天文爱好者认识星空的入门书。插图的卡通画作得很好,就是李老本人的卡通版,形象、逼真。2013年弗拉马里翁的《大众天文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该书由李珩翻译、增补,李元校译、配图,装帧、插图均一流,师生如此合作,堪称佳话,我很快就买了一套。

去年,我在孔夫子网站购得李元致李珩一封信,邮戳漫漶,但据内容可知是在1982年写就。当时李元先生到上海出差(有写稿任务,具体不清楚),在招待所写给本市的李珩先生(仅录开头问候及公事部分):

李老、罗师:日来写稿紧张,不克前往问安为憾。李老为天文馆25周年题词赋诗不是需要一些灵感吗?照抄两首小诗供参考:

(后略)

                                                        李元敬上  617


仅以此悼念李元先生!

附链接:李元先生简介(自常熟中学网站http://www.jsscszx.com/nzcms_show_news.asp?id=6730

李元教授是我校1944届的杰出校友,他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中国天文学会的理事,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常务理事。

李元教授读初中、高中时就已经迷上了天文,年仅17岁就先后和中国天文界的前辈高鲁、张钰哲、李珩、戴文赛等著名天文学家通信请教,并于1943年成为中国天文学会的永久会员。他的著作主要有:《天文园集》、《到宇宙去旅行》、《北京天文馆》、《简明星图》、《星图手册》、《全天星图》、《飞上太空看星星》、《访美见闻》等。

  从一名天文爱好者成为我国著名的天文科普专家,在李元先生60年科普工作生涯中,他开创了许多中国科普界的第一:他是第一个提议、发起并参与创建北京天文馆的人;北京天文馆也是建国后我国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科普场所。19579月北京天文馆建成开幕,他担当了第一名讲员;他还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被授予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先驱者称号(1987年)的科普人;国际编号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这也成为了第一个用中国科普工作者名字命名的天体。

 由于李元教授在天文领域的卓越贡献,他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的亲切接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989343.html

上一篇:画说技术史
下一篇:中国的船磨与船碓
收藏 IP: 123.166.84.*| 热度|

30 尤明庆 苏德辰 武夷山 刘立 郑小康 朱晓刚 李泳 徐令予 张钫 徐旭东 黄永义 科学出版社 钱磊 李轻舟 杨正瓴 石磊 刘钢 韩玉芬 肖重发 陈子才 李颖业 蔡小宁 张晓良 xlianggg zjzhaokeqin blackrain007 xiyouxiyou neilchau shenlu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