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江的博客 Hanjiang Lu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hj701 研究兴趣: 物联网、智慧海洋、人工智能、多智能体及强化学习、无人集群协同智能

博文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都是名字惹得祸

已有 15512 次阅读 2010-11-24 16:25 |个人分类:物联网|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物联网

       今天的物联网不可谓不热,可同样,越是热,越是有争议,除了物联网大规模的应用还未到来,众多的标准没有统一和制定,就连物联网的定义至今仍存在争议。     

       物联网的名字是从"Internet of  things"(IOT)翻译而来,但好像中文名字比英文要好。

       先看看中文,物联网三个字,一个是“物”,一个是“网”。“物”好理解,我们周围用的物品、居住的房屋、走的桥梁和道路、居住的城市都是“物”。人本身也是“物”,这是实体的物,具体的物。当然还有抽象的物,它们与实体的物相关联而产生。

       另外一个是网,这个网,就是网络,但网络却有多种,有互联网、无线网、局域网等等。

       要将物体连接到网上,需要先给物体安装“感觉器官 ”,就像我们人的眼睛、鼻子和耳朵。如果不给物体安装的话,东西是“死”的,联到网上也没有什么用。给物体安装的这些“眼睛、鼻子和耳朵”,我们称为“传感器”。传感器既要能“感受信息”(包括物体自身的信息和物体周围的信息),还能将其感受的信息以一定物理形式,比如电流和电压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让人看得懂。

       另外一个问题是“物”为啥需要“网”,并且要“联”起来?

       “物”体需要“网”络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物体的信息需要网络作为媒介传输到很远的地方。比如,菜农的蔬菜大棚的温度可以每间隔一段时间,通过无线网络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再比如,将来手机上可以配备RFID扫描装置,你在市场上看好一款物品,但不知道其真伪和更加详细的信息,用手机轻轻扫描一下物品上的RFID标签,不到半分钟,这款物品的详细信息就出现在你的手机的屏幕上。再比如,海尔目前正在做的物联网家电,如冰箱,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冰箱内的物品信息,装上摄像头后,还可以在单位查看家中的情况。

        第二个原因:这些物本身需要组成一个网络。当然,一般而言,需要用无线方式组成网络(飞机上的很多传感器用有线方式组成网络)。比如在一个监控区域实施安全闯入监测,一个传感器不能决定是不是有物体闯入,一般往往需要多个传感器协同工作,持续监测一段时间、并经过信息处理判断后才能做出有无物体闯入,大致是什么物体等等(有人可能说,安些摄像头不就得了?但如果安装摄像头,信息仍然需要处理,如果用人看,当监测的区域很大时,需要的人力也必须很大。另外,人看图像信息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使用图像自动识别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个仍在研究的领域。此外,使用物联网技术的监控系统并不排除使用摄像技术,只是还可以使用诸如声音、震动、热感等多种监测手段,加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从而其监测更加安全可靠,实时性更好而已)。

        当然,许多应用可能是将分散在距离很远的、许多局部的网络,通过internet联结成为一个更大的“局部网络”。

        再看看英文的名字:"Internet of  things"(IOT)。直接翻译为“连接到互联网上的物”。这也难怪,IOT原来的意义就是通过Internet将众多RFID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并在广域网范围内对物品身份进行识别的分布式系统。

        可见,今天物联网的概念,应该是对"Internet of  things"(IOT)进行了推广。

        当然,物联网的概念争议在于它既有新东西,也有旧的东西,是一个发展的事物而已。比如,我坐在电脑前,我是“物体”,通过网络(internet)看网页(信息),这算不算是物联网?

         因为物联网概念很大,跨越整合的领域很多,其应用领域和范围广大,应用渗透能力很强,而且还处在发展的开始过程中,到底啥是物联网,说法很多。因此,如其说得很清楚,还不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存在和发展。另外,再过××年,估计它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应用一样广泛,人们都在用,仍然在发展,至于到底在如何发展,可能仅仅是专业研究人员关心的事情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666-387024.html

上一篇:巧用国外公开课听写英语
下一篇:三星手机c208的防水经历
收藏 IP: .*| 热度|

2 黄富强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