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为什么优秀师范生不愿意当中小学老师

已有 3854 次阅读 2015-9-28 12:10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什么优秀师范生不愿意当中小学老师


王永晖


我们首师大数学系毕业的学生,如果学业成绩很好的话,都不会考虑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数学教育,我带的2011级是这样,最近又知道2012级的保研消息,也是如此。


其实,这些人当中,真正天资聪颖,有能力在高端研究工作中做出很好贡献的,我认为也少,只不过是智力还行,成绩不错而已。如果真想闯出一片天地,反倒是应该去考虑中小学教师行业,他们现在的想法也许是,将来干什么都可以,就是别当老师。


师范生学好了不愿当中小学老师,原因是什么?除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较差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大家觉得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在智识上缺乏挑战性,没什么劲。


我自己这里提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年轻人的原因,年轻人没有孩子,自己又刚刚在这个教育体系里面走过了一遍,对于教育,对于当老师,恐怕都不会特别喜爱,这是年轻人的心性。


我们何必要硬逼着年轻人去当老师呢? 我们这个社会,在老师的选材机制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选择一些各行各业的,已为人之父母的成年人,来当老师呢。


家长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足,经过各行各业的磨练之后,进入教育系统,也会给自我循环和封闭的中小学教师体系,带来新鲜的血液。


延伸阅读:教育基金会应该资助什么项目


-------------------附录:公办老师讲述教师生涯:第一年就有了辞职的念头------


张瑞芳(化名)是杭城某知名公办小学的语文老师,工作才4年,就已经是学校的骨干。她活泼、开朗、有爱心,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优秀教师,内心里却充满了痛苦和矛盾,她的故事是当下很多一线公办教师的真实写照。

以下是钱报记者整理的她故事——

我入职已经四年。说实话,从第一年开始,便有了辞职的念头。现在既舍不得这份光荣的职业和那些可爱的孩子,又为编制两个字牵绊,每天都感到无比痛苦。

首先谈谈收入吧。每个月实际到手只有4000元出头,公积金差不多1800元,加上住房补贴差不多2000元。也就是说,每个月全部加到一起也就到8000元。没有过节费,每年生日有张200元的蛋糕卷,逢年过节发发洗衣液、牙膏之类。除此之外,就是1万多元的年终奖。

算起来,这样的工资不算低,但在杭州,难免有点捉襟见肘。

其次是工作强度。

真的非常累,身心俱疲。

早上7点30前必须到校,下午5点下班。中间是没有休息时间的,没有午休,连打个盹的功夫都没有。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大量的作业批改外,作为班主任,还有繁重的各种零碎事情。制定班级计划、出黑板报、应付各种检查、参加各种活动……

不上课的时候,你在批改作业,或者整理资料,中午午饭后,继续埋头批改,然后上课,盯牢卫生,放学……

更大的痛苦,来自于这份职业的心理压力。40多个学生背后,是双倍的家长的眼睛。每天都像活在评判中,任何一丝失误便会带来无尽烦恼。学生成绩不好,会有家长来质问;课业太多,也有家长来表示反对。

孩子们每天的生活大概是这样,不可以在走廊里奔跑,下课课间没有人走到操场,大多坐在教室里写着课堂上布置好的、必须在校完成的作业,给老师批改,再订正,课间大概就这样过去。

对此我感觉十分矛盾,看着他们辛苦地做作业,很是内疚,虽然明白这严格的要求其实是对他们好。

班里的琐事也让人困扰,譬如严格的检查制度,不穿校服或者不戴红领巾的学生,一定会被堵在校门口,然后登记在册,班级就会被扣分警告,仿佛犯了很大的错误。

做操也好,上课也罢,总会有相应的“审查者”时不时地来一探究竟,手里握着册子,给孩子们每一个不标准的动作或者开心的打闹打上扣分的标志。不可以奔跑,不可以坐姿不端正,不可以没订正作业就出去玩……

对于老师的考核,也让人无力吐槽。既要求不能布置太多作业,到了期末,又要把所有班级的成绩汇总,来一次赤裸裸地排名。每次成绩太差,回到班上批评完孩子,心里都充满了罪恶感和疏离感。

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每天都在我的工作中上演。每天下班回到家,都感觉浑身所有的力气都被抽得一丝不剩,真想就那么昏睡下去,第二天不要到来。

类似文章:教师子女:我为什么不报师范? 要点是一致的:工作时间,工资待遇,考评机制,社会环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924041.html

上一篇:容国团 vs 杨振宁
下一篇:孩子的学习主动性,由谁来培养?
收藏 IP: 72.234.134.*| 热度|

5 王春艳 陈南晖 霍艾伦 武夷山 宁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