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法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xuxia126

博文

傅国涌和范忠信

已有 5273 次阅读 2010-4-29 22:49 |个人分类:家人朋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齐民学社是学校的一个民间社团,有个讲坛就叫齐民讲坛。我收到负责人小雷发来的邮件,告知我有这样两场讲座。有一场是傅国涌的,有一场是范忠信的。两位老师我都非常熟悉。傅国涌是网上认识的,有个网友老愚是他的粉丝,也有个网友叫小昭的,也和他见过面。不过他并不认识我。范老师是同事的导师,目前在母校任教,听说他正在酝酿调动,也许以后听他讲座比较困难了。他们讲座的内容是这样介绍的:

齐民讲坛第44   回望历史:百年前的大变革

 

主讲:傅国涌

      当代知名学者

      历史学家

      自由撰稿人

时间:2010429日(周四)下午2:—400

地点:S1报告厅

 

   傅国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力量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年代,傅国涌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崔卫平评傅国涌

主办:图书馆    校团委

承办:齐民学社

 

 

齐民讲坛第45   李庄案的伦理与法理思考

 

主讲:范忠信

      著名法学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

时间:2010429日(周四)晚700900

地点:S1报告厅

正好我周四没有课,按计划去听了这两场讲座。

傅老师的讲座因为安排在下午,学生们都有课。所以来听的人不多,偌大的S1报告厅,不到4成的上座率,但这没有影响傅老师演讲的激情。傅老师是第一次来华农,第一感觉是这个学校树多,校园很美丽。之前不知道有这个学校存在。但他的讲座也从南湖开始。1911年,近百年前武昌起义时,当时的南湖驻扎的就是炮兵部队,武昌起义的胜利是促使清王朝灭亡的重要事件。傅老师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讲起,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以为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并没有觉醒,一直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失败,才促使中国人开始思变革。三股不同的政治力量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变革、改良,改革。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派,实用派,以张謇、梁启超为代表的实业立宪派。使他们分别走向了军队救国,革命救国,实业救国的道路。傅老师分别以这些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表演为分析素材,深入分析了为什么中国没有走向最终的共和的道路。分析了中国从帝国走向民国再向军国最终向党国的转型。他有许多观点我觉得颇有深意:“辛亥革命是一场有限革命”,“中国的历史只有一条逻辑,即暴力逻辑,暴力最强者说了算,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无不证明这个道理。”“流血越少的革命(改革)是成功的革命,是文明的革命,因为尊重人性,尊重生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革命成功的美好的案例。”“戊戌变法的产物现在只剩下北京大学了”。“教科书上说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妥协的,有局限的革命,我认为局限是一个好词,不承认局限的人是不说真话的人,任何人都有局限,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有局限的,不承认局限意味着夸大自己”。“谁掌握的资源越多,谁的责任越大!”“看客其实也不是坏词,欲做看客而不得,或者连看客都不愿意做,更悲哀。”“群角”“无名者”恰恰是历史不可回避的,历史是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都是这个网中的一个结,缺少了任何一个结,历史将被改写。历史有时可能碑额小人物书写。

傅国涌妙语频发,思考深入。看似讲述历史,其实也是讲述现实。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历史是没有规律的,假如其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它干嘛?正因为历史创造无数可能性,偶然性,才激起人们探究的欲望,探究历史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历史是可爱的。

范老师讲述的李庄案,其实媒体已经非常关注。为此,范老师专门写了一篇三万七千五百字的长文,专门论证李庄案里的法理和伦理反思。我征得他的授权,可以在这里转载。今晚讲座的内容是他以更通俗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整整2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掌声不断。

我庆幸中国还有这些有良心的学者,是维护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声誉。也庆幸中国的环境改变,使他们有机会传播自己的研习所得,启迪青年人。

转载范忠信:李庄案的法理与伦理反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1287-3177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287-317762.html

上一篇:我考取公务员了!
下一篇:风险交流与谨慎原则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