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中国的天才在哪里?(钱学森之问的通俗表达版?)

已有 2188 次阅读 2022-7-2 22:00 |个人分类:是问居|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钱老提出了一个问题,后来被我们称为“钱学森之问”。他应该是针对最有创造力的人来提问的,在我看来,这个提问的通俗表达就是:“中国的天才在哪里?”钱老当然不可能说的这么直白,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中国男足?而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是在学术领域几乎没有出现传说中的天才,也就是做出足以和做出诺贝尔奖工作相比的杰出的学术领袖。更不要说,像爱因斯坦、费曼、朗道这一类传说级别的人物了。

     学术水平的判断,可以分为四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诺贝尔奖之上,也就是传说级别的,他们的工作几乎对整个科学领域都有影响,他们的故事在科学界永恒流传,第二个级别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基本上都是开拓了一个伟大的研究传统的人物,这两类就是所说的天才。第三个级别,是在已经有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可以看成是科学王国中封疆大吏的水平,这类人就已经极其聪明了,但是还不能算是天才,是人才中最高的水平了。只有当你真正的做学术研究了,你才能意识到,为什么天才是天才,因为他们的工作你虽然看的都很明白,但是你根本就无法想象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第四个级别就都一样了,就是做常规研究的。这些可以通过做文章的数量,以及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来区分?可能吧。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我的老师告诉我,除了那些最重要的,剩下的都一样,我亦深以为然。

    在物理学中(别的我不清楚),虽然一些人做出了接近诺贝尔奖级别的工作(这也只能算作,算是自我安慰),但是在我们看来,还没有达到可以获得这个奖的水平。这是让人极其惊讶的。能不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实力之外还是需要运气的。但是一个人的工作水平,能不能达到诺尔奖的级别,这个反而非常清楚,和有没有被赋予诺贝尔奖无关。科学家实际上从来不是看奖说话的,这个奖更多的应该是对老百姓的安慰。在一些国家,他们的科学家会给自己的老百姓带来幸福。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贝尔的工作,虽然没有拿奖,但是比很多诺贝尔奖的工作都要重要的多。一些人的工作,虽然有些难以判断,但是影响巨大,是物理学界的巨擘,这也是容易判断的。

    没有在学术界做研究的,可能很难理解这个事情。一个人是不能理解比他更聪明的人的理解方式的。可能学术界,是最容易衬托出一个人的天赋的。一个人是不是天才,是非常容易通过他的工作来给出评价的。这个当然不是做了多少篇文章,发在了哪个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这类评价只能评价常规的研究。当年费米把他的弱作用理论的工作,投到了nature上,结果被轻率的拒掉,可以说这个杂志在研究工作的真正价值的判断方面,和傻子没什么区别。最近的例子就是他拒掉了石墨烯的工作。而这个杂志,弄出了一个什么nature指标?不知道他究竟有什么资格这么做呢?不知道究竟是谁的菜?

    在学术领域,真正的工作可能就那么些。一个科学家,能有一篇文章被纳入在这里边,就可以被看成是天才,从而名垂青史。比如印度科学家玻色的工作,虽然被称为“印度彗星”,但是他已经永恒的居住在科学众神殿之中。虽然他的才智可能还无法达到天才的地步,但是我们能有人做出这类的工作也是好的啊。有一些人,虽然不是天才,但也能做出天才级别的研究,这个也是非常厉害的。

    我秉持着一种科学推动的天才观,因为这是在科学史中反复被印证的。我认为天才是基因的一种特殊变异,使得这类人的大脑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普通人差别巨大。他们可以透过层层迷雾,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所以,天才出现的比例,和人口的数量是成正比的,我认为这个比例在万分之一左右,人才的比例在百分之一左右。当然您让我计算出这个结果,我肯定不会算,您可以把这个结果看成是直觉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民科),信不信自然归您。这个比例,和我对普通人的观察,以及科学史中所描述的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是比较一致的。关于天才的研究,可能是人类社会中最大的隐秘之一了。当然,一定要清楚,天才是从人民大众中走出来了,因为他们的出现是一种基因的随机变异,和任何其他因素都无关。可能出现在富裕之家,也可能出现在遥远大山中的偏僻山村。

     这样一来,中国应该存在14万这类天才,虽然分布在不同的领域,但是那些传说中的天才应该更多的存在于学术领域,可惜的是,我们可能都没看到。天才,生而知之。他们只要环境稍微适合,就能自发成长,通过学习和读书,而成为适合他的领域的天才。所以钱学森之问的确让人深思,这些人都哪里去了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345605.html

上一篇:B(E2)反常:核结构研究的大BUG (4)2014
下一篇:B(E2)反常:核结构研究的大BUG (5)2016
收藏 IP: 111.25.142.*| 热度|

4 杨正瓴 刘全慧 王安良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