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hu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huyi

博文

AI 辅助编程能力这么强,你还要不要去学数据分析的基础技能? 精选

已有 2142 次阅读 2024-12-29 11:3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看似是在谈编程和数据分析,但在其它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你也不妨举一反三。

在知识星球上,星友田沐天提问:

王老师你好,在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的形势下,你之前写的数亦有道这本书还有认真学习的必要么

下面是我的答复:

我很理解你在看到 AI 编程越来越成熟之后,心里会产生「《数亦有道》或类似的 Python 数据分析书是否还值得一读?」的疑问。其实,这种疑惑非常正常,因为很多同学在面对 AI 技术的冲击时,也会有类似的担忧:AI 既然能帮忙写代码、做分析、翻译、绘图…… 那我们原先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有没有必要继续钻研?

我觉得《数亦有道》对于你做好数据分析,哪怕是 AI 辅助的数据分析,依然有帮助。

首先,AI 帮你生成代码和运行,但最后的把关还得靠你自己。

AI 并不会自动判断它编写的代码在特定场景下是否准确,也无法完全理解你所处的业务环境或研究背景。它可能写出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在逻辑或数据结构上有漏洞的代码;或者选用的库与实际需求并不匹配。换句话说,AI 可以提高编程和分析的效率,却不能替你做最终的判断。你需要能识别出代码可能潜在的问题,并在问题出现时,知道如何修正它,或思考是否要换个思路来解决。

这些能力,来自对数据分析整个流程和核心原理的了解。明白了背后的来龙去脉,你就能更好地和 AI 配合,及时发现并纠正它的失误。《数亦有道》在很多章节里对这些问题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写得尽量通俗易懂,尤其考虑到了「文科生」或对编程相对陌生的读者。

第二,这本书的侧重点一直是「理解原理与思路」,而不是「炫技写代码」。

因为 Python 的特点就是简单、可调用的包很多。在「前 AI 辅助」编程时代,Python 用户就经常被调侃成「调包儿侠」。而 AI 编程的出现,只是把难度进一步降低,将「最像自然语言」的编程方式,直接变成了「用自然语言」。我这本书,原本就不是为了让你死记硬背 Python 语法,而是用当时最简便灵活的方式来做数据分析。

在《数亦有道》一书中,你会看到为什么要选用某些分析方法,为什么要关注数据清洗或异常值处理,以及面对不同问题时如何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它帮助你养成一个重要的思维习惯:先理解原理,再选择工具。AI 或许能在「执行」层面帮你减少大量机械操作,但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过程中可能会踩到哪些坑」以及「出错后如何改进」这些关键思考,仍然需要你自己判断。

当然了,在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上,目前有了很多改进。你可能不需要再去 stackoverflow 上发问,然后等待「高手」出现;你可以直接让 Perplexity、GPT search 等工具主动采集答案,根据你提供的报错信息给出解决方案。只不过,如果你了解原理,遇到信息不准确或解决方向不对时,你可以更快地发现问题所在,也能大大降低「人机协同」出现方向性错误的概率。对于书中提供的内容,你也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别拘泥于书上的白纸黑字。印刷资料是会过时,但背后的需求和思考方式,往往有更久的生命力。

第三,目前 AI 辅助数据分析并不能完全取代人,而是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

如果你在真实科研或项目环境中实践,就会对这一点体会更深。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理解问题、制定方案,解释结果、提出改进,都需要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对场景的洞察力。AI 只是在「怎么实现」这一步显著提高效率,但「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该不该做」这些方向层面的判断,仍然离不开人。你可以把数据交给它,可你得先想清楚给它哪些数据,不是吗?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并没有过时。自从我若干年前开始写这系列文章起,就并没要求你把精力集中在记忆代码上,因为那部分在当时便随手都能查到。关键还在于看清流程,了解背景信息,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一上来就生搬硬套模板。

AI 使得我们在具体编程时更加轻松,但那些关于原理、思路、以及常见问题的经验,在今天依旧能帮你掌握整个流程的重点环节,并在 AI 提供的各种方案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说到底,学会深入思考、具备对结果的判断力,这才是我们在 AI 时代与机器协作时,依然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愿 AI 把我们从琐碎、重复、机械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多地用在开创性的任务和环节上。

我看似是在谈编程和数据分析,但在其它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你也不妨举一反三,把这些体会扩大到更广泛的学习和实践当中。

祝学习进步,数据分析高效、愉快!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点击文章底部的「推荐到博客首页」按钮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7709-1466456.html

上一篇:想学好提示词写作吗?推荐给你一本好书
收藏 IP: 59.67.72.*| 热度|

3 许培扬 郑永军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1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