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恩平县志、兴宁县志与美国铁路华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8月31日发布
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县俗称“四邑”。“四邑”地区的居民是一个半世纪前,我国华人华侨来到美国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和美国西部经济的主力。
研究历代恩平地区方志版本中的相关记载,也是美国铁路华工的基础性资料研究的需要。
有关恩平县志看到的有以下一些:
恩平县志十一卷明崇祯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十),明宋应升修,梁维栋纂。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恩平县志》[康熙],十一卷,1984
成文书局007恩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石台修清冯师元等纂清道光五年刊本
成文书局072恩平县志二十五卷图一卷余丕承修桂玷等修纂,1934(民国二十三年)排印本
成文书局085恩平县志二十五卷民国余丕承等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兴宁并非“四邑”、“五邑”地区,也是侨乡之一。有介绍称:“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相对稳定。1958年冬,平远县并入兴宁,两年后复置平远县。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隶属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http://baike.baidu.com/view/2197973.htm?fr=aladdin)“兴宁是华侨之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余万人,遍布世界5大洲30多个国家,大部分在泰国、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侨居欧、美、澳等洲者亦有一定比例。”(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857/5797024.htm?fr=aladdin)
关于1858-1882年间的大事记写道:
咸丰八年(1858年),法国传教士于宁新赤沙岭建天主教堂。
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军石镇吉部陷大埔、破嘉应州城后,于二月廿二日围攻兴宁城,久攻不克,至三月五日,不支而退,取道龙田、罗岗、罗浮,奔江西,入湖南。官绅恐其折回,饬令焚烧城西附廓房铺。初六夜西风大作,城西11街延烧无余。咸丰年间,本县布商开始在广州、佛山设号,经销兴宁土布。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间,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部由福建武平败退入粤,占领镇平(今蕉岭),休整三月后向江西撤退;于八月路经本县黄陂、罗岗、罗浮等地,遭清军追击。汪部在罗岗白水寨山伏击追军,歼灭关邦部,并重创其他迫军。后入赣南,又遇清军阻击,败退连平,复从连平翻山回师和平,经兴宁大坪、罗岗、黄陂等地,十二月八日攻陷嘉应州(今梅州)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合邑重建学宫大成殿。
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文峰塔,至今犹存。
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德籍教士黎力基与华籍教徒张学兴、罗日寿在坪塘建立基督教崇真会,并兴建教堂。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857/5797024.htm?fr=aladdin)
其中没有提及移民美国问题。
兴宁县志,2011年版第804页卷五社会中提到:“美国有兴宁华侨2000多人,加拿大有1400多人。他们中有的是1949年前出洋留学,毕业后留下来的。1949年后从台湾、香港移居美、加的也有不少;有的是近年从越南逃难去的,还有少数是我们实心改革开放政策后从大陆移民去的。”但是,没有提到有无150年前的华人华侨后裔。
研究历代兴宁地区方志版本中的相关记载,也是美国铁路华工的基础性资料研究的需要。
有关兴宁县志看到的有以下一些:
祝枝山手写正德兴宁志稿四卷稿本,盖王世懋等印(苏州文管会藏),明祝允明纂修。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潮州府部三八:[乾隆]兴宁县志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興寧縣志》[咸豐];十二卷,卷首清嘉慶辛未[16年,1811]刻;清咸豐丙辰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潮州府部三七:[正德]兴宁县志 [嘉靖]兴宁县志 [崇祯]兴宁县志 [康熙]兴宁县志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潮州府部三八: [嘉庆]兴宁县志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潮州府部三八: [咸丰]兴宁县志
成文书局009兴宁县志十二卷清仲振履纂修清张鹤龄等续纂清咸丰六年修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潮州府部三八: [光绪]兴宁图志考
兴宁县志,2011年版
照片18张,26日拍自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成文书局版书影。
1,1-3 恩平县志
2,
3,
4,4起,兴宁县志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