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积重难返,纽约又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已有 6432 次阅读 2007-6-29 07:02 |个人分类:美国纪行见闻(A)

积重难返,纽约又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再发《亲历2003年“8·14”美加大停电的思考(三周年版)》

 

黄安年文  2007年6月29

 

[按:纽约的电力供应是个老大难问题,2003年“8·14美加大停电以来,已经不止一次了。去年622-29日在纽约皇后区发生停点一周事件,昨天(美国时间2007727)纽约又发生大面积停电,一个当代世界最发达的超级大国居然解决不了停大面积停电问题,真实丢人下显眼了。这种事件如果发生在奥运会期间怎么办,我们如何应对呢?

 

现在再发《亲历2003年“8·14”美加大停电的思考(三周年版)》一文,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3年8月18首发; 载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264-267页,内容稍有修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11月第一版,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观察栏目2006814有三周年版。]

 

***********************************************

亲历2003年“8·14”美加大停电的思考(三周年版)

 

黄安年文

 

2006814学术交流网主持人按:“8·14”美加大停电已经三周年了,三年来,美加政府和电力供应部门究竟汲取了多少教训很难说,看来有点积重难返的架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老是陷于被动,2006年以来,美国又一再发生地区性的停电事故,但是恢复供电的时间比人们的期望要慢得多。)

********************************************************************

 

2003814(纽约时间)16:15分左右,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地区突然大面积停电,这次停电的直接影响直到16日还没有完全消除,至于原因的查明则有待美加两国组成专门小组进行旷日持久的调查才能够“水落石出”。其实,重要并不是台前幕后精心周旋照顾左邻右舍最后公布的调查结果,而是它给予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哪些重要的思考?

 

8·14”是美国历史上又一个难忘的时刻,尽管这种情况在1965和其后的一些年间曾经发生过,但是,这类事情发生在“9·11”后的今天,发生在宣称可以“独往独来”的美国和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的加拿大,实在是值得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思考的。由于大面积停电时间在美东地区少则七八个小时长则一两天甚至更久,它一度打乱了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地区5000万左右人口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对美国的国土安全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

 

8·14”是在人们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美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对此显然毫无思想准备,当然也不存在事前发出什么等级的警告,告诫人们需要作出什么应变准备的问题。停电是从1416:15分开始的,我们当时住在紧邻纽约市北的威郡(Westchester County)北部南端的索默斯(Somers)地区。大停电的确切时间当时我们并不知晓,更不知道这竟是有史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和加拿大南部的大面积停电。1630分我在楼下听到有电话铃声,因为楼上和楼下的短绳电话都没有响声,以为是邻居家的电话声,其实如果真是邻居家的电话铃声,我们是不可能听见的。后来才发觉那是我们楼上有线电话声,而短绳电话在停电情况下是没有响声也接不通电话的。1650分,我发现房间里的电钟没有指示信号,意识到已经停电了。当时我联想到由于前三周Somers地区曾突然电话中断了近三个小时,近日整个East Heritage Hills地区又开工更换Cable,从社区停电的角度来想。我们随即打电话给电力公司和社区管理中心,但是打了十几次电话全部占线根本打不进去。1701分,好不容易和社区管理中心通上电话,他们说,整个社区全部停电了,其他信息也不清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大范围停电。因为停电,电视看不到,而电脑也上不了网,所以信息不通。1705分,ZIBM公司打来电话说,这次是整个美东地区的大面积停电,其影响面相当大,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原因不详,但是排除了恐怖袭击的可能。

 

也在这时我们马上想到,如果停电时间持续几个小时,纽约等大城市的交通和服务工作将面临瘫痪,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大混乱。为了捕捉到最新信息,我们很快用启用长久以来不用的收音机,获悉大停电带来了的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随着传出信息的不断更新,问题也更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首先是交通现代化指挥系统的瘫痪,由于停电,所有的交通指示灯均已经停止,这就造成大量交通堵塞。在纽约市的林肯隧道只准许一个道口行驶,进出纽约市区的几座大桥严重堵塞。所有的电气铁路和地铁停运,而正在行驶途中突然停电要将旅客安全转移本身就成了一大难题。许多国内和国际航班受到影响,地勤服务由于停电得不到必要保障。在各个交通路口,平日不见的警察纷纷走上交通岗位依靠人力来疏导地面交通。显然许多备用应急的电源措施很少到位和兑现。

 

其次是对于办公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造成灾难性后果,在美国很多办公室离开电脑和空调是难以办公的,由于突然停电带来对于电脑管理机构的袭击,大量电脑死机,造成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事业单位无法正常工作;许多人被困在电梯和高层建筑中承受高温难忍之苦。一些医院虽然有备用电机设备,但是难以保障一般的用电服务,同样造成许多困难。

 

第三,对于社会安全系统造成巨大空洞,大面积停电到了夜里整个纽约州、康州、新泽西州、俄亥俄州等东北部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多伦多等城市一片漆黑,许多报警系统也已经失灵,设想,这时如果恐怖份子乘机作乱将带来巨大的灾害。

 

第四,对于社区服务和家庭生活系统带来巨大困难。美国的大多数家庭和居民靠开汽车到附近超级市场集中采购一周或数日所需的食品,在高温天气这些食品需要依靠冰箱保鲜,一旦冰箱停摆时间过长,不仅储存的大批食品变质而且难以在超级市场购得及时供应的新鲜食品,如果突然连续大面积停电三四天,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别的不说,在Somers地区的胜古山庄(Heritage Hills)需要依靠自救来解决缺电带来的生活问题。当天下午许多食品商店的矿泉水,面包等被买购一空,手电和蜡烛的销售生意极好。人们担心如果停电时间再长,吃饭怎么办?人们很快想起了恐怖袭击的警告,曾经提醒要准备好三天的食品和充足的水,可是现在这种准备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没有准备的。平时很少用的蜡烛、手电和收音机现在全都成了抢手货。由于停电,每日三餐离不开的电炉也无法启用,我们只有随便吃点干粮对付一个晚上再说。当然,由于停电,没有热水,在大热天要个热水洗澡也是不可能的。晚上我们摸黑到附近路上走了一圈,发现周围一片漆黑,偶尔有飞机在上空盘旋。在树林中阴约看到一些户窗外的暗弱烛光,这和我们家的情况没有什么区别。

 

晚上九点多,我们从无线电台中获悉电网正在按照地块陆续恢复中,为了防止再次超负荷停电,纽约市长建议各个单位和用户将大功率的电源关闭。从无线电台中,我们得知在纽约市靠地铁上下班的不少人发生了大问题,他们如果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则只有在市内马路上过夜了。晚上10点多T从加拿大的渥太华打来电话说,她们那里也是停电,周围一片漆黑。晚上1135分,Somers地区的胜古山庄室外的路灯和室内的点钟同时亮起,检查电源证实确实来电了,但是别的地方是否来电还是不清楚。来电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冰箱是否运转正常。尤其是检查冰箱内所有的食品,将蔬菜口袋全部打开,庆幸在停电七个多小时后一切正常,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在七个多小时的停电中,我们的社区秩序井然,没有发现任何事故。而从无线电台传来的消息,纽约等大中小城市的秩序也很好,说明美国人对于应付这类突发事件还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想到的希望不是恐怖主义袭击,其次想到的是,政府部门应当从中记取教训。

 

2003815(纽约时间)一早打开电视,美国各大电视台的头条新闻都是814Blackout 2003MSNBCCNN等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停电事件。比起1965年以来历次停电事件都要大得多。纽约市长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纽约市的五个区停电要到星期五下午晚些时候才才能完全恢复。停电与恐怖袭击无关,停电造成一人因引发心脏病死亡,另一名消防员受伤,昨夜60起火警,但是社会秩序良好。纽约州长、受停电影响的州长和市长均纷纷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相关信息,解答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据电视台报道,昨夜成千上万的人在曼哈顿街头摸黑走路,因为天热,人们纷纷走出家们,而不少上班族因铁路停运而滞留纽约市内。许多部门今天不能正常工作,办公室关门。市长劝说人们除非十分必需的公务,人们尽可能留在家中,以免增加交通堵塞。在克里夫兰的四个水泵站停电而关闭,所有的汽车厂停工,在纽约的LGA机场,滞留了上千名旅客........

 

今天邮车虽来但是邮件极少。一早Somers 地区的班车未开,显示公共服务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上午给住在附近的徐先生打电话,沟通昨天大停电的影响,知道他们是晚上11点恢复电源的,而煤气的电子打火也失灵,无奈只能吃面包。晚上住在多伦多的一位朋友来电话说,他们那里的停电是在半夜三点才恢复的。

2003816(纽约时间)上午8CNN报道,康州的电力只恢复了94%,就是说还有6%没有恢复。有些电力所以未能恢复和停电后某些设备老化有关。

 

美加大停电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美国的政府部门怎么啦?一个号称超级大国、单边独行的霸权国家,一个电力资源极为丰富的美国,一个管理高度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美国,居然应对不了大面积停电问题,而大面积停电历来是第三世界世界国家经常出现的问题,那是因为电力短缺带来的问题,而美国这个电力过剩的国家在气温并没有普遍超过34C度的情况下居然出现大面积停电,而且在短时间内居然不能解决,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至少说明美国的现行电力供应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同时美国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也存在严重弊端。美国既然已经化巨资专门成立了国土安全部来预警和确保美国的本土安全,既然如此,为何现在居然出现了这样的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生活的停电事件并且有可能为恐怖活动提供有利环境的事件呢,美国政府不能尽早解决这个问题实在令人纳闷。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这并非美国的国情,因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美国已经不仅是市场经济高度民主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成为强化国家宏观干预的国家。当市场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这种“市场”行为实际上成了垄断行为,而这种不利于广大老百姓的垄断之举,还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就遭到遏制,怎么现在还在危害老百姓呢?

 

这次大面积停电事件事件暴露了美国政府管理事关重大的电力供应事业上的无能和脆弱,说明布什政府在处理国内电力事务上的无能。有一种说法,这次大停电和美加大联网有关,因而由于一处出现偶然事故会导致全局受损。然而如果大联网经受不其某一事故的冲击,那这种联网机制也太成问题了。现代化、信息化、统一化是一柄双刃剑,需要加强宏观的监管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反应能力,否则真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

 

8.14”事件是坏事,如果认真汲取教训,则有可能变坏事为好事。在大停电事件中总的说来,人们还是相当理智的,没有出现动乱,许多志愿者出来维持秩序,人们中并有出现大的恐慌情绪,倒是比以前更多一份理解和关心。停电当天的530分左右,我们邻居的一位女士就前来敲门,平时我们很少联系,在胜古山庄的东山地区,华人只有我们一家。她专门问我们需要不需要矿泉水和蜡烛,而平时我们并没有往来。可见在困难时刻邻居们比平时更加亲近了许多。

 

写于2003818

 

(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3年8月18首发; 2005年5月28再发,载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264-267页,内容稍有修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11月第一版,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问题观察/2006年8月14三周年版)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问题观察/2006年8月14三周年版

 

附文:

纽约市区627日下午大范围停电导致地铁中断,地铁工作人员疏散乘客

  美国纽约市区627日下午大范围停电,长约一个小时的停电让纽约一大片市区陷入混乱,公路上的交通灯熄灭,汽车拥堵严重,地铁也被迫中断运营,一些正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兴致勃勃参观的游客也被强行疏散。

  据美国媒体报道,27日是纽约今年迄今为止在最热的一天,气温超过了32摄氏度,但市区停电的原因仍在调查之中。停电造成的混乱局面堪去年和2003年发生过的大停电。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参观者被迫坐在博物馆外面的台阶上忍受酷暑的煎熬,布朗克斯及曼哈顿上东区的交通灯顿时熄灭。

  纽约爱迪生联合电力公司(Consolidated Edison)的行政官员凯文·伯克说,停电影响到约385千人,停电是从下午342分开始的,430分电力恢复。

  伯克表示,停电原因正在调查中,但问题可能出在皇后区变电所,该变电所连接着布朗克斯及曼哈顿上东区的电网,导致电力传输中断的原因有可能是雷击。伯克认为,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的机率将非常低,停电和炎热天气中市民用电量增大没有关系。

  引起媒体注意的是,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上东区的私人住宅和用于庆典活动的市长官邸都在27日受到停电的困扰。布隆伯格市长的心情被停电弄得不太好,他对外界描述停电给他造成了不便

  去年夏天,在纽约皇后区曾发生停电,居民们被迫忍受酷暑,商店由于商品变质经济损失惨重,2003年纽约东北地区也发生过大停电。纽约公共事务委员会今年早些时候发表了一份报告,称爱迪生联合电力公司需要关键和实质性地提升业务水准。 (谷雨)

http://photo.anhuinews.com/system/2007/06/28/001779668.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932.html

上一篇:漫步曼哈顿,参观联合国总部
下一篇:亲历美国高温强雷雨天气袭击,感受现代高科技的脆弱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