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心情好坏可能决定于肠道内某些细菌 精选

已有 10877 次阅读 2015-4-15 13:13 |个人分类:重点推荐|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血清素属于快乐激素,血液中该激素水平下降会让你感觉情绪低落,最新研究发现,如果肠道内某些细菌缺乏,肠道这种产生血清素最重要的来源就减少血清素的产生,或者说一些细菌是影响我们心情的重要因素。为了我们情绪好,爱护细菌这个宝。

血清素又称5-羟色胺,由色氨酸衍生,色氨酸经色氨酸羟化酶作用形成5-羟色氨酸,再经脱羧酶成为5-羟色胺。5-羟色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物质,其活性部分是吲哚胺。5-羟色胺广泛存在于脑、血小板、胃等组织中,以脑中的含量最高,是较强的平滑肌刺激和血管收缩剂。5-羟色胺在血小板中含量较高,血小板破裂释放后参与血管收缩等效益。2/35-羟色胺在肝脏与硫酸或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排出,或将吲哚断裂而分解;约5-羟色胺经单氨氧化酶作用氧化脱氨形成5-HLAA后从尿排出。


虽然大脑内血清素水平最高,但人体90%的血清素来自消化道,血清素调控人体多种生理功能,外周血清素水平改变与肠激惹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等许多疾病相关,来自肠道内血清素对大脑功能会产生重要影响。201549日,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证实肠道某些细菌对于肠道血清素的产生贡献巨大,这说明肠道细菌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预期。

论文作者生物和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Elaine Hsiao说,大量研究表明,肠道细菌改变的小鼠等动物行为会发生改变。该实验室对微生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很感兴趣。于是分析了正常肠道细菌如何影响神经递质产生这一现象。

肠嗜铬细胞等内分泌免疫细胞是消化道制造血清素的细胞。Hsiao等首先是了解肠道细菌是否影响这些细胞制造血清素的能力,如果确实产生作用,随后是确定那种细胞受到细菌的影响。

他们首先检测了正常和无菌小鼠体内血液中血清素的水平。结果发现,无菌小鼠肠嗜铬细胞产生血清素明显减少(比普通动物少60%),给无菌动物移植正常肠道微生物能恢复动物嗜铬细胞产生血清素的能力,这说明肠道微生物是肠道分泌血清素的重要前提。

论文第一作者Jessica Yano说,肠嗜铬细胞是肠道产生血清素的主要细胞,研究中发现这些细胞产生血清素依赖于肠道细菌存在。

随后,研究人员希望了解到底那种细菌产生了这样的作用,经过测试发现,一组近20个种类的产芽孢细菌组合让无菌动物恢复产生血清素的能力最强,同时发现这些细菌能让动物胃肠活动增加,血小板活化也发生改变,我们知道血清素能促进血小板聚集。

那么这些细菌是通过什么分子实现这一功能的?研究发现一些产芽孢细菌的代谢产物,如 a-tocopherol, butyrate, cholate, deoxycholate, p-aminobenzoate (PABA), propionate, and tyramine等能在体外刺激肠嗜铬细胞生产血清素(点评,许多研究生都经常说希望开展一些细胞学研究,我问细胞学研究能解决什么问题,大多数都是重复整体动物的实验,看这种设计比较好的研究,你会发现,所谓细胞学研究,是在动物实验中无法解释或难以开展的研究,这种分子机制的研究,细胞学研究本身不代表研究水平,只有使用巧妙,才能使研究水平提高)。给无菌动物补充这些物质也能提高血液中血清素水平(又回到动物实验确认)。

Yano说,过去又研究发现,一些细菌自身可以生成血清素。新研究表明,体内大多数血清素产生依赖于一些特殊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肠道中正常微生物刺激了宿主肠细胞来生成血清素。

微生物学教授Sarkis K. Mazmanian说,人们早已认识到微生物组对免疫和代谢功能的重要性,肠道微生物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的研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这项研究工作很好地扩展了加州理工学院以往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

化学和化学工程系教授Rustem Ismagilov补充说,这项工作证实了宿主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丰富性。

血清素对于健康的许多作用都极为重要,但Hsiao表示,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至临床前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这组研究所发现的细菌,除增加血清素之外,也又其他一些效应,况且血清素过量也可能产生危害。

虽然这项研究仅限于肠道血清素,Hsiao等现正在调查这一改变对于大脑发育的重要性。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神经递质和激素,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本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调节血清素水平,提出了利用它们来驱动生物学改变的有趣的前景。

 

Indigenous bacteria from the gut microbiota regulate host serotonin biosynthesis.pdf

 

http://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815%2900248-2?_returnURL=http%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092867415002482%3Fshowall%3Dtru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82531.html

上一篇:纳米泡氢水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效果
下一篇:精准医疗前景美好困难不小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20 王家冰 杨正瓴 钱磊 汤奔阳 郑学军 谢蜀生 印大中 李亚平 李土荣 陈筝 icgwang zhangling fumingxu zjzhaokeqin cloudyou doctor5 yzqts xuexiyanjiu shenlu Alla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