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写的几篇关于中国学者发表SCI文章的问题,主要想表达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我们现在的论文数量在快速发展,是想提醒大家数量尽管很多,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让大家了解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的发展趋势;另一层意思是认为在整体上中国发表更多SCI论文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数量往往质量的重要基础甚至前提。没有数量是很难谈质量的。
有的老师说,许多人在发表论文的时候,只是修改一下条件,改变一些参数,只为发表而发表,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意义,也从不考虑科学问题。真实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大量研究确实都是属于凑数,尽管作为凑数的研究档次高低不同,许多研究最终是没有什么科学意义,也没有任何实际应用价值。要知道,SCI论文的一个基本要求上规范的国际同行评议,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学术交流,发表思想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发表SCI论文是促进学术交流,规范我国科研环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让大家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和开展科学研究。这非常类似体育比赛,大家根据一定的规则,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技术的表演和交流,当然也有对抗和比较。
即使极端的情况,如上述所述:简单跟踪,或单纯为发表论文而开展一些研究,也不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样至少让一些人能学会做科研的大概套路,这对培养学术队伍是必要的,特别是对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和地区。过去我国的科研基础太差,过去曾经有的科研人员完全重复国外的研究也去申请课题,也去开展试验,也去发表论文,许多中文的论文几乎就是完全重复别人的,甚至重复国内其他单位和地区已经完成的。因为许多所谓的科研人员对基本的科研规范都不明白,才造成这样的局面。相对来讲,发表SCI论文,单靠重复别人的研究,简单修改一些检测指标,论文并不容易发表,而且往往会劳民伤财。真正比较容易发表论文的仍是有很大新意的研究,哪怕是设计相对简单,或者采用非常简单的检测手段,也非常容易发表论文。因此容易发表的恰好不是跟踪性研究,而是有创新的研究。当一些人在跟踪一段时间后,很多人会逐渐学习和掌握开展科研的基本技巧,然后结合科学问题,总有一些人开始进行有意义的工作。这个过程,显然就是先数量后质量的正常发展过程。
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开始不就严格要求,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不跟踪别人,大家都做原创性的工作。当然这样的想法没有错,愿望是好的,我们能在起步阶段就迎头赶上国际水平当然很好。不过让那些在没有掌握基本规范的人从事高精的科研工作,往往并不能有效或成功解决问题。同样一个科学问题,让经过系统科学训练的人从事,与让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从事,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科学问题的从假说的提出、假说的论证、假说的验证修改、到理论的提出、再到实践应用,涉及到许多步骤,不是随便拿点科研经费就能干的。假如一个连发表一篇英文论文都有困难的人,具备世界眼光,从事引领世界潮流的人,在当前的历史阶段是不可能的。从整体上考虑,我国科研队伍目前仍处在修炼内功的阶段。虽然有少数国际水平的研究,但大部分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既然水平不够,跟踪和模仿是必然的过程,这是我们必须经过的尴尬阶段。
我记得过去曾经写过的一个内容是,当没有发表SCI论文的时候,最多的两类反应,一是对SCI敬而远之,另一个是诋毁或挖苦。这两类都不是好的态度。比较好的是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记得10年前,自己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时候,许多发表过的人大都谈CNS,我是基本不参与,因为距离太远,就想一个本科学生一般不太关注学校常委怎么更换一样。因为与自己基本无关的内容很难有兴趣。没发表的阶段基本上自己的感觉是没有自信。当自己发表了几篇模仿的论文后,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也能发表SCI论文。当发表的论文多一些的时候,自己觉得总发表低档次也太没有意思,就开始琢磨发表高一点的论文,就开始研究和分析那些高档次的论文是怎么写的,怎么做的,是怎么考虑问题的。后来也终于做了一篇,就开始更有自信。至少知道自己也能发表好一点的文章。然后发表更多,然后希望更好。因此,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和大单位,论文开始是数量增加,然后是质量提高。从微观上考虑,人往高处走,从数量到质量是大多数人的必由之路。
总之,我相信中国的学术论文一定会从数量到质量都快速发展的。只是目前是数量快速发展阶段,质量的提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相关阅读:发表SCI论文已经不是问题
可怜的中国学术论文(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