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看到徐耀阳老师的文章《发SCI论文:难在英语不好?》,意思是发表SCI论文与英语无关,写的很好,将来一定要认真阅读,好好学习体会。
徐老师认为,现在中国许多研究没有达到发表SCI的水平,其实也不是那么准确,我一个比较熟悉SCI的老师告诉我,一般国内211以上的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一般中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如果写成英文,应该有80%的可以发表在SCI杂志上。尽管我一直对这个观点是很吃惊,但基本上相对认可。最近有个师兄,把10年前他的一系列研究整理发表成国外论文,要知道科研工作10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和思路的老化,但即便是这样,他仍顺利发表了将近10篇这样的论文,这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那位老师的观点。有人预测,2018年中国的论文数量将超过美国,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中国学者在发表SCI论文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只是没有好好挖掘而已,另外一个被忽视的比较大SCI来源是国际会议,许多国际会议的论文是直接收到SCI,而这些论文简直是不费任何功夫,只需要把研究摘要投稿就可以,这个方面中国学者一般不太注意,实际上可以把这个数字提高至少50%,也就是说中国的论文发表潜力应该已经达到每年30万篇左右,几乎可以达到全世界论文总数量的20%左右,接近美国的50%,超过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100%,确实达到世界第二论文产出大国的真实水平。
在SCI受到许多指责的时候,再来挺发表SCI似乎是不合时宜。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中国现在仍处于追赶阶段,表面上是在数量上先站住脚,本质上是学会开展科研的基本能力,发表论文,特别是发表在接受国际同行审查的杂志上,是开展学术研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能让我们的研究者在课题设计、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多方面达到一定层次。可以设想,如果一个硕士研究生的工作能在国际普通杂志(SCI)上发表,博士的工作能在国际中高档次杂志上发表,那么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水平应该是很不错的,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后一般能达到国际上所要求的硕士或博士水平,至少在课题设计、论文写作和分析问题方面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可说明达到一定水平。而且一旦大量的国内学者都能很方便地发表国际论文,那个时候我们的研究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我们就不再单纯追求发表一般论文,我们自然会追求发表高质量的论文,追求能解决科学问题。这是在科学上更高档次的要求。许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要想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往往是先从低水平重复做起来,那么我们就先从低水平SCI作起。
之所以我极力推崇SCI,大力鼓励以被引用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科技要先达到一定数量,然后提高质量。在数量向质量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出一大批懂得国际科研学术规范的人才,在这个基础上,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原始创新成果才会自然在大量的人才中脱颖而出。我们没有国际级别的成果,不是我们的经费不充足,而是我们缺乏一大群懂得基本科研规范,懂得什么是真正科研的人太少。也可以说我们没有群众基础,培养这样大量的人才人靠什么,大量发表不同档次的SCI是一种相对比较可行的方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