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zhanc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zhanchi

博文

姜恕先生引领我们步入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之门

已有 4388 次阅读 2019-2-18 08:53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姜恕, 光合, 生理生态, 中科院, 植物所

姜恕先生引领我们步入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之门

 

1972年,中科院下文,撤销综考会,并入地理所。进而决定,将原综考会专业人员在院内对口分配到各所。我们植物草场组的成员被分到了植物所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

1973年7月2日,我到植物所报到。9日,正式上班。

8月,中科院在昆明召开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工作会议,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为农业服务。

1974年,植物所决定:生态研究室成立作物生态组,成员有陈佐忠、姜恕和杜占池。自此,我便与姜先生在一起工作,一直到他退休。先是一起调研,接着在北京通县蹲点,之后又到内蒙古草原站从事定位研究。期间,并肩工作,朝夕相处。他生活朴实,衣食随意;他待人坦诚,为人正直;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他思维敏捷,豁达健谈。他与同事关系融洽,从不以长者自居。与他相处,心情舒畅,受益匪浅。他长我一十六岁,既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的前辈恩师。

  我们作物生态组的成员,之前从未接触过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首先是在京内外开展调研。之后,选定北京郊区-通县公庄为基点,进行定位实验研究。并确定课题为“间作条件下作物群落结构、光能利用和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研究”。其后,组内又陆续增加了戚秋慧、杨宗贵、盛修武等成员。

1975年,姜先生根据当时国际上生态学发展趋势,认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生态学特色,不仅要观测作物的生长性状、测定经济产量,而且要研究各种生态因子对光合生产力的定量影响,不仅要取得稳定高产,而且要分析内中原因。为此,必须探讨作物个体和群体生理生态特性,开展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以便深入分析大田的物质生产过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当时,在我国,植物生理学热衷于机理探索,生态学侧重于群落学研究,农学强调高光效育种,光合生理生态研究长期处于三不管的空白状态,中文文献很少。

1976年,经室、组研究决定,在开展田间实验研究的同时,以姜先生为指导,由我和杨宗贵探路,先行摸索叶片光合测定方法,建立光合测定装置。

之前,我们从未从事过这项工作,专业功底浅薄,既无实验场所,也无测定设备,一切从零开始,只能边学边干边探索。

姜先生留学日本8年,1951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获理学士学位。当时,他既不留日本,亦不去台湾,毅然回归大陆。正如他本人所言:“回国是天经地义的”,“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祖国,使祖国富强起来”。

1952年,姜先生进入中科院植物所。之后,长期从事地植物学研究,且有所建树,如:曾提出山地植被分带和区划的原则,指出青藏高原存在植被地带分异,并与区外有直接关联。这一见解,与青藏高原独成区域、与区外地带并列的传统观点截然不同。

姜先生为了引导我们尽快掌握光合生态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尽早建立起自己的光合测定装置,将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工作开展起来,对我们采取了多途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工作可分为作物光合生态研究和草原光合生态研究2个阶段。

(一)作物光合生理生态研究阶段

从1975-1978年,从事作物生态研究4年。姜先生在组长陈佐忠的鼎力支持下,对我们进行了如下培养。

(1)查阅文献

我毕业于草原专业,尽管学习过植物生理学,但十分肤浅。毕业后,进行过草地资源考察,从未接触过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我从初中到大学,学的一直是俄语,且因多年弃之不用,阅读和翻译速度很慢。

姜先生精通日语,熟悉英语;具有扎实的植物生理学基础、很高的植物生态学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夜以继日地翻译了不少日语与英语相关论文,以及专著《农田生态学》等。

姜先生主动将其翻译的文献给我们几个年轻人阅读,并热情地给我们讲解,帮助我们尽快入门;同时我们也尽量查找一些中译书刊和中文期刊中的相关文献,日积月累,由浅入深,对光合生理生态的研究内容、手段和方法渐渐入门,增强了我们创业的信心。

(2)参观访问

  1975年1月,前往广州市,到广东农科院了解光合测定仪器与装置。

  1977年2月,到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室,参观学习测定农作物群体的光合测定装置和方法。3月,再次前往广州市,先后到佛山分析仪器厂、广东农科院水稻生态研究室、广东植物所、广东农林学院农学系和中山大学生物系等单位,参观了解与光合生态研究有关的仪器设备。12月,又一次前往广州市,参加《中科院光合作用学术会议》。会后,再次参观了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和广东农科院生态室的光合测定装置。

  1978年3月,到中科院物理所,了解分光光谱测定仪及其使用方法;到中国农林科学院农科所,参观植物生长箱。

(3)请教专家学者

  1976年2月,请本所生理研究室周佩珍介绍光饱和点和补偿点的测定方法。

1977年1月,请本所情报室李耶波讲《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姜恕讲《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5月,请中科院综考会杨含熙和北京大学陈昌笃作关于生态系统的学术报告。6月,请上海植物生理所王天铎讲《光合测定方法》。8月,姜恕讲《生态学及其发展》。11月,请中科院植物生理所王天铎讲《群落光合测定及其计算方法》。

 1978年4月,2次前往北京计算中心,先是请教卢泽宇关于数量统计的方法,后是请杨周南关于光合日进程的积分方法、光-光合曲线的计算方法以及光合速率与各生态因子关系的模拟方法。

(4)参加学术会议

  1977年12月,随姜先生到广州,参加《中科院光合作用学术会议》,了解了国际和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其成果。

(5)听课学习

1976年,鉴于农田及作物生理生态方面的日文文献较多,所以大家提出请姜先生在组内讲授日语,他欣然应充,有空即讲。

1978年,姜先生拟派我到北京大学数学系旁听高等数学,以适应今后建立数学模型的需要。因当时我家务事较多,未去,改派戚秋慧前去学习了一年。

(6)添置仪器设备

1976-1977年,购买了用于叶片光合测定的照度计、转子流量计、点温计、稳压器、空调器、气泵和小鼓风机等。

1978年,购买了FQ-W-CO2型红外分析仪(佛山)、QGD-07型红外分析仪(北京),以及用于叶片光合测定的碘钨灯、空气调节器等,用于群体光合测定的照度计、流量计、空气调节器、鼓风机、风扇、稳压器等。同时,杨宗贵和盛修武在本所附属工厂的协助下,自己设计制作了各种型号的叶室、大型同化箱、降温装置、隔热水槽和测定架等设备。

(7)熟悉方法,建立光合测定室

1975-1977年,自己没有实验设备,只得借用本所生理研究室的红外线CO2分析仪,在遗传研究所光室、植物园网室、通县公庄田间等地进行试测,边学习,边熟悉方法,从中发现问题,摸索经验。

1978年,以杨宗贵和杜占池为主,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光合测定室,测定了谷子和花生的光-光合特性。经过3年多的努力,总算见到了成效。

与此同时,我们在姜先生的亲自率领下,在走访了数个有关单位之后,以盛修武为主,开始设计和筹备群体光合测定设备。

当年8月,在西宁召开了“中科院陆地生态系统工作会议”。之后,植物所决定不再参与农田生态系统研究,转为研究草原生态系统。中科院决定在锡林郭勒建立“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任命姜恕为站长。此后,研究对象虽然由农作物变成了牧草,但二者均为草本植物,光合测定方法基本相同,之前三年学习和创业,精力和物力,并未白费,为其后的草原光合生态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草原光合生理生态研究阶段

  从1979年建站,到1986年姜先生退休,姜先生既是站长,也是光合生态研究的负责人。他年龄较大,工作繁忙,尽管不再参与具体测定工作,但他一直没有忘记继续培养我们这些年轻人,因为毕竟我们刚刚跨入光合生态研究领域,需要继续学习,增长相关知识,需要继续完善测定手段和方法。

1979-1980年,按照设计需要,购买相关设备,在本所工厂的协助下,进行必要加工,将仪器组装在轿车之中,建成了光合测定车。1980年,在内蒙古草原站建成了光合生态实验室。草原植物及其群落的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由此正式开始,姜先生一如既往,继续采用多种方式培养我们。

(1)调研、购买仪器设备

     1979-1981年,分别到中国医学科研院卫生所,北京建筑科学院空调所、无线电元件六厂、北京宣武环保仪器厂、北京空调厂、北京朝阳医疗器械厂、中央气象局大气探测所等单位,了解空气湿度测定仪、加湿器、自动大气采样器、太阳辐射仪、照度计等仪器的性能。并陆续购买了HORIBA ASSA-1610型植物同化分析仪(日本)、BECKMAN-864型气体红外仪(美国)、大型可控硅交流稳压电源、流量计、输液泵、气泵、微型鼓风机、分光光度计、速仪、湿度计、半导体点温计、半导体降温设备、大型储气瓶等。同时,在本所附属工厂的协助下,制作了三层封闭液冷叶室、开放水浴叶室、个体同化室、叶室温度调控装置、加湿器、湿度计密封装置、有机玻璃吸热水槽、大型储气袋等。

 1983年,添置了GXH-201型气体红外仪(北京)、MK-3型自动气孔计(英国)、LI-COR便携式面积仪(美国)、精密光谱辐射仪、无油空气压缩机、二氧化碳钢瓶、点温计、照度计、流量计等。在本所附属工厂的协助下,自己设计制作了叶室湿度调控装置、土壤湿度测定装置及改进后的封闭液冷叶室和开放水浴叶室等。

1986年,添置了稳频电源和3309-50湿度计(美国)等。

(2)参观访问

  1980年5月,前往广州市,先后到华南农学院和广东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学习气封叶室的设计、光合测定装置的改进及无油空气压缩机的使用等。

  1983年3月,到北京分析仪器厂,了解QGD-07型红外仪改装滤光片和密封问题,以及GXH-201型红外仪的设计、生产和试用事宜;到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了解土壤水分测定仪器事宜。5月,到山西农科院参观人工气候箱、光合测定装置与生态因子测定仪器。

  1984年1月,到北京分析仪器厂,参加GXH-201红外仪鉴定会。3月,到北京林学院林业系,了解与光合测定有关的气泵等设备。3月与7月,先后2次到中科院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了解其红外线CO2分析仪、中子水分仪、太阳辐射仪、气孔计、热电偶计等仪器的使用情况。4月,到南京市,江苏农科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所,参观学习与光合测定有关的仪器设备、气孔计和水分张力计等。

 1985年6月,到北京分析仪器厂,请教王文高关于光合测定系统漏气的查找方法等问题。9月,到中科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参观学习森林生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1986年9月,赴广州市,先后到中科院华南植物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华南

农业大学农学系和佛山分析仪器厂,参观学习与光合测定有关仪器设备。

(3)请教专家学者

 1979年,到北京教育学院,听取有关专家讲《怎样使用电子数字计算机》。5月,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克学讲《数量分类》;听日本-吉田龟夫讲《植物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和《日本生态学研究现状》。

 1980年,听姜恕讲《访问英国报告》;前往北京分析仪器厂,带着测定中遇到的问题,请教红外仪器专家王复兴。

  1981年,听德国乌兹堡大学朗格教授讲《干旱地区野生植物及其光合作用生产力与水分的关系》;请教佛山分析仪器厂专家李更生关于FQ-W-CO2型红外仪的特性

 1982年,到北京分析仪器厂,请张尧海介绍《红外线分析仪的结构、类型、性能与使用》;听徐克学讲《多元回归》。

  1983年,听澳大利亚专家讲《植物的抗旱生理》;到17大楼,听取中科院林业土壤所崔启武和综考会李文华讲《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

 1984年,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W.Pearcy教授讲《森林光合作用测定》和《C3与C4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并观看LI-6000手提光合作用系统的使用表演。

(4)参加讲座

 1980年,前往广州市,参加光合作用讲座。主讲人为美国犹他大学光合生理生态专家C.J.Ehleringer博士,内容有:《美国犹他大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研究概况》、《C3,C4植物的生理生化,景天酸植物的生理生化》、《逆境生理与植物适应性》和《测定光合作用的方法》。

1981年1-5月间,到中科院动物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刘来福关于《数理统计》的讲座。

(5)参加学术会议

  1983年,赴太原市,参加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持召开的《全国光能生物利用及光合测定技术讨论会》。

(6)学习日语英语,阅读外语文献

1981年5-7月,参加中国科协组织、天津大学孙国钦讲授的“速成科技日语学习班”。学业结束之后,借助词典阅读、翻译了一些日文刊物和专著中的光合生态文献。如:专著《植物的生产过程》与日作纪、日本草地学会志等刊物,以及《光合作用》、《作物の光合成と生態》、《光合成研究方法》等书的部分章节。 

1984年1月,西城汇文进修补习学校,强化学习英语口语。

1984年9月至1985年3月, 脱产半年,参加英语学习班。学业结束之后,借助词典阅读、翻译了一些英文刊物和专著中的光合生态文献。如:Photosynthetic、Nature、Crop Sci.、Environmental Physiology、Agronomy、Ann. Rev. Plant Physiol.、J. Range Management、JIBP Synthesis等刊物,以及《Physiological plant ecology》、《Plant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Water deficits and plant growth》、《Ecology of grasslands and bamboolands in world》、《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tropical pasture plants》等书。

(7)出国考察:

  1984年 5-6月,参加中科院植物学考察组,随郑慧莹和陈灵芝,赴民主德国考察。期间,在该国的林业科学研究所生态生理研究站,参观了光合测定车及其研究光合生理生态和水分生理生态的仪器设备。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1987年,姜先生退休之后,我们继续坚持开展草原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不断完善设备,改进实验方法,提高测定精度,日积月累,成果颇丰。20多年间,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光合测定数据作为历史资料,存入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库,为草原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积累了第一批宝贵的原始资料;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撰写了专论:《羊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和《草原植物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测定》,填补了我国草原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的空白,为今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及其群落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获中科院1993年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如若论功,姜先生当居首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姜先生,便没有上述成果。

  姜先生不仅引领我们开创了我国草原光合生理生态研究领域,而且他是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第一任站长,为创建草原站,为开拓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姜先生是仁义之人,仁者寿,现今他已94岁高龄,祝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64-1162745.html

上一篇:《淡淡人生亦有痕》 观光游览篇(43)
下一篇:廖国藩先生引领我们步入草场资源研究之门
收藏 IP: 123.116.4.*| 热度|

1 张家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