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江安全沉思录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mhua 致力于安全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志愿做安全生产领域的袁隆平。

博文

煤矿事故宏观评判指标之我见

已有 3979 次阅读 2012-7-6 20: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死亡率, 死亡人数, 煤矿事故

       一直以来,我们在评判煤矿事故宏观形势时用到的指标一般为每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
      使用这些指标过程中,往往做两种比较来评判当年的煤矿安全形势,即和往年比、和国外比。
      但在比较时是不是存在些问题呢?我认为可能有点问题,这些问题对正确评价煤矿安全形势、客观公正地评价煤炭行业等方面有失公允,掩盖了准确地说部分掩盖了我们煤炭行业取得的成绩和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问题一,和往年比,谈及事故死亡人数时,忽视了增加的产量。以2000年和2010年进行对比,死亡人数分别为5798人、2433人,但看看产量数据:2000年煤炭产量12.99亿吨,2010年为32.35亿吨,也就是说,对比2010年和2000年,我们煤炭行业是在煤炭产量增加149%的同时,死亡人数减少到2000年的42%。不看到这一点或不肯定这一点,对煤炭行业的成绩就得不到公允的评价。当然,无论从政府还是全社会对此还是看到了。
     问题二,和国外比,无论谈及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不能简单地将我国和西方发达进行同年对比,更有对比意义的是将中国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往年的技术水平对应的年份进行对比。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同等技术水平下,我国的煤矿事故指标不见得比发达国家差,也许还会好些。西方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对人的关怀不像现在这么好,我国现在的人文关怀也不见得比发达国家未发达前差。拿中国当前和发达国家的当前情况比,就好比少年和壮年比力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没有可比性。
     问题三,和国外比,无论谈及哪个煤矿指标,都忽略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即我国90%以上是井工开采,2010年露天开采比例才到9%。而国外,世界主要产煤国如加拿大露采产量比重为88%、德国78%、美国61. 5%、俄罗斯56%。露天开采的安全性相对很高,拿总体事故指标对比,屏蔽了我们的劣势,掩盖了我们在安全上付出的努力。
     问题四,和国外比,无论谈及哪个指标,忽略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是,国外遇到高危煤层或高位区域,往往以国家行政或法律手段封存不采(这也是国外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重大矿难久未发生,相关研究也滞后的原因),而我国则几乎是有煤就采、见煤就采(这也正是我国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重大矿难时有发生,相关研究国际领先的原因),来自地质赋存条件这种天然的危险性极大增加了,当然安全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尽管有这么多不大合理的比较,但我们的安全形势还是逐年趋好,各个安全指标都逐年下降,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们煤炭行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整个煤炭行业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我们的煤矿职工上至矿长书记,下至每个普通矿工,绝大多数时间在矿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心血,对周末、假日、过年没什么概念,对父母、爱人和孩子疏于交流甚至接触,特别是家人遇到病患和难题时一般不会及时出现在家人身边、甚至都回不到家人身边。国人关注事故我们理解,但全社会对煤矿职工的生活质量有过多少关心呢?!对久不和家人相处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有过多少关心呢?!期望对煤炭行业严厉中带些理解和宽容吧。
     另外也不得不谈一下国家每年的安全指标,国家每个五年计划和每年都有对事故指标的具体规定,目标是年年降低,于是我有种担心,煤矿生产系统所处的高危状态降不下来,要求每年安全形势趋好会不会引发隐报、瞒报、不报情况的增加呢?
     当然,无论怎样评价,无论多么客观地评价安全形势和煤矿事故,在一个个鲜活而又脆弱的煤矿职工生命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几乎每个牺牲的矿工都是家庭的顶梁柱,如果不是贫穷所逼,如果有其他的选择哪怕钱挣得少点,有多少会选择到煤矿上班呢?每当看到事故发生后家人抢天哭地的图片报道,每当听到矿工遇难后父母无依、妻子不能养活所有孩子要卖掉一两个时,无论是谁心里是滋味吗?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做得好些、更好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287-589562.html

上一篇:矿长的困境
下一篇:我眼中的儒释道之儒家
收藏 IP: 202.112.208.*| 热度|

2 曹聪 迟菲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0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