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散文,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写。发现这点爱好是在高中,那时我就记住了这句“形散而神不散”—我两百多篇科学网博客的指路明灯。
这两天刷视频才知道文献出处:1961年人民日报。作者肖云儒老师如今八十有五,依然耳聪目明,各种文坛趣事轶闻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文艺犯好不享受。肖老师提出形散而神不散时候是人大的大三学生,在他之前有人说“散文忌散”,有人说“散文贵散”,在辩证法思想指导下,肖老师抛出“形散而神不散”,真的一个水到渠成浑然天成。听肖老师说,当年写这篇评论时也参考了好多鲁迅的散文,刚好也是我高中时代最爱的文学作品。肖老师的视频中也提到写《创业史》的柳青跟他说:创作是由内向外的一种涌现 (大意如此)。这正是我写作时的一种感觉,不论是科研论文还是博客,都是对一个问题有了长时间的思考,酝酿,当一种思想在内心成熟时,写下来自然顺理成章,一挥而就也就不是神话了。
形散而神不散也可以看作一种生活态度。高中时候我就明白过程重于结果。人在旅途,如果只是奔着终点,而不知享受沿途风景,那样的旅行一定是无聊的。人生亦如此。所以我的高中时代的座右铭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文雅一些就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学时候刘兰毅老师给我们讲过“中庸”,具体内容都忘了,但经刘老师讲解的“中庸”一定是我形散而神不散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想,形散而神不散,甚至可以用来指导科研。前两天写了篇《电池一哥》纪念曾经的中国电池泰斗,哈工大的王纪三老师。有师弟评价为:用词真切。然行业在不断向前,核心怎么突破才更有意义。我的回复是:中国讲以史为鉴,西方说日光之下本无新事。所以突破之法在于自己。
今早醒来又在想辩证法,忽然感觉自相矛盾有解了:我可以有最好的矛,同时有最好的盾。保持它们是两条平行线即可。进而又想到,无所不在的AI能产生出像辩证法这样的哲学思想吗?能产生肖云儒老师“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可以影响几十年的想法吗?我看,难。
2024-12-29 于拉萨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