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日前在垂钓时偶遇一学生,一边闲聊一边关照一下上了钩的鱼儿,也是一种乐趣。聊天中提起了一位同学,她用了“亲师兄”这一称呼。乍听之时,我还真有些吃惊,但随即便明白了她的意思。将同一导师门下的研究生称之为“亲师兄弟”或“亲师姐妹”,我是第一次听到,多少感到有些突兀与怪诞,也不知这一叫法是否已经流行,或仅仅是这位同学的一己之得。忝为师长多年,也不宜时时处处显出一副好为人师之态,我没有当即作出“纠正”,谈话自然是愉快地继续并开心地互道拜拜结束。
为什么不宜称“亲师兄”?因为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里,与“亲”对应者非“疏”即“仇”:如“亲近”对“疏远”,“亲痛”对“仇快”等等。套句老生常谈,中国人的文字实在是博大精深,所以中文通常不会像英文一样,用一“Non-”作前缀便通行无碍,也即中国人一般不会也不用将相对应的一词套一“非”,如“亲”与“非亲”来对应,我们有得是明确的字词可以表达。用了感情色彩如此浓烈的“亲师兄”,那么与“亲师兄”对应的又是什么师兄?还有如今一些学生习惯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尤其是在工科学生中几成公开的统一称谓。“老板”只能有一个,想必不论是私下还是当面,都不会有人称自己的导师为“亲老板”,亲不亲,经费分,与自己需要的研究经费与责任无涉,同专业里再牛的老师也不是老板,这是天经地义,文科的导师们基本上都不为学生们直接提供研究费用,一般也不指望学生来为自己的研究“打工”,倒是可以并且也十分乐意为不同导师名下的学生解惑与释疑,至少我熟悉的同领域研究生导师们都这样,所以“亲老板”做不成,“导师”却是担待得起,如今跑出来“亲师兄”一说,这“导师”也就分出了“亲导师”与“非亲导师”,有意思,有意思,这可不是秦某人吃饱了撑的在故意抖落掉书袋,在我看来,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硕士生,实在是没有必要太在意指导老师的“亲”与“非亲”,相信绝大多数的老师,对好学好问的学生,都是举双手欢迎的,哪有什么“亲弟子”与“非亲弟子”的区别!
与当下师生间称呼有关的,还有一个通行且经典的叫法值得一提,就是“师母”。有“师母”而无“师父”,这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与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事实。民国初年,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学问之高深,不下于须眉,弟子们怎么称呼?通常也只能叫“先生”,女大学问家理所当然地被抹去了性别,只能以“先生”之面目示人,今日女导师比例日益见长,导师们的配偶该怎么称呼?或许还是只有“先生”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那么,这位女同学称的“亲师兄”又该怎么叫更好呢?如果一定要区别对待,还是尊重传统,称“同门师兄”可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0 0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