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说男性的小便器

已有 3373 次阅读 2010-8-9 06:51 |个人分类:镜子医疗卫生专栏|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前进一小步,文明大进步。这是说男性的小便器。 (318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7, 2010 12:04PM

如何能让男厕所干净些?这是个“文明”的话题。男性公共厕所的设计决定了“文明”的程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们认为男性的小便不是个问题。医院里妇科早就有了,而男性科则是最近才有,而且是高级的医院里才有。 

镜某曾说过,好大学第一要吃好,第二就要排泄好。宿舍问题可以推给社会来解决。阻止学生“聚众闹事”儿的好方法就是消灭集体宿舍。食堂好,说明大学是“以人为本”了,食堂的人与吃食堂的人“和谐”了。办食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级、好吃,而是要根据学生能够负担的程度来决定。一样的成本可以好吃,也可以不好吃。一样是办大学,可以好也可以不好。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因此大学的评审可以通过食堂的评审。这也都是“同行评议”呢。食堂好吃程度的排名要比什么大学排名有趣得多,而且有“中国特色”。 

吃完了就要排泄。因此厕所的评价也很重要。就好比是不但要看能源产量(=食堂),同时也要看炭排放(=厕所)。男性的小便设施的设计有多种。最有问题的设计就是小便池的做法了。一没有省料,二是管理效果也不好。因此世界上没有一处小便池是没有味道的。这个设计哪里错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洋人大学的长处是引导学生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以及这样来思考问题。相比之下,国人的大学很不擅长引导学生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以及这样来思考问题。不要去想那么多的“国计民生”的大事儿,因为脑子的思维水平还没有到达能想明白的档次呢。 

从尿池“进化”到小便器是个很大的进步。至少是:第一省料了,第二减少了“污染”的范围。不怕脑子不好使,多用用就活了。比较尿池和尿器形态,尿池设计的问题自然就显示出来了。但是能否归纳得好还需要学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省料啦、污染啦等都是些“毛皮”上的事情。需要“挖根源”,从认识论上找原因。这种思路是国人大学里最缺乏的东西。过去讲的“改造世界观”的提法不错,但都整得是些“虚活儿”,是把“放屁”这类“虚恭”整到思维厕所的问题里来了。因此办不好大学。 

尿池设计的根本错误在于按人肩膀的排列宽度设计了小便池的宽度。所谓学术,就是这样来思考问题。洋人大学课程的厉害之处是教育学生这样去思考问题。至于写论文是否要做实验基本上不是个问题。 

小便器的设计可以有很多种,其共同点就是有个接尿的凸出部。但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就显出来了。小便器接尿凸出部的地面上一定会有尿迹。由于有这样“漏尿”的现象,才有“向前一步走”的说法。不靠人工频繁打扫而没有尿迹的厕所当然是“文明”的,而且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典型事例了。 

修改小便器设计是个老套路了。比如说小便器也做成“落地式”的、可以画上脚印、可以画出“着弹点”等等的。“落地式”的设计固然有效,但是用料多,污染面积大,是个顾头不顾腚的做法。画脚印没有约束力,不能保证人们能站在脚印处。“着弹点”的做法利用了男人的撒尿特点,但是“漏尿”的现象是渍不到目标后发生的事情,所以也不能解决问题。 

用同样的标准半高小便器,如何能改善漏尿现象呢?这就需要作研究了。这样的思路洋人们很习惯,因为他们写地址从来都是从小往大写。而国人这方面就有些先天不足了,因为国人的地址是从大了往小写。从大往小写的“写法”很容易空洞、言之无物。而国人的教育的作文训练就都是这样的、按作“散文家”的路数去作文。 

既然是前进一小步就可以文明一大步,那么就要探讨一番为什么男人们“不进步”的问题了。这又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为男人们的“不进步”不仅是表现在小便的问题上。小便器接尿凸出部是个物理设计,“不进步”是因为有心理上的问题——脸不不愿意靠墙太近。那么脸部高度的墙在设计上朝后退一下就可以得到好的效果。如果再贴上些不大不小的广告、美人像,男人的站位自然就会“进一步”了。 

国人大学里的男性厕所的设计有多少是达到了这样的水准呢?据镜某有限的观察是贴“前进一小步”条子的居多。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和镜老商榷一哈,俺觉得根子可能在于秦人和洋人小解习俗不同。 (148 bytes)
Posted by: micro
Date: August 07, 2010 06:47PM

西洋男士小解,完后会挤尽最后一滴,再吹声口哨。东土好汉抛洒完毕,通常则抖两下收工。 

一挤一抖,习俗有异。不知这点思路对镜老设计小便器有无帮助。。。

此乃“至细入微”了。 (60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7, 2010 07:06PM

“一挤一抖”的习俗只怕是“根源”不同了。“收工”的提法甚佳。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031,65031#msg-6503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51214.html

上一篇:“代替论”是个结不开的扣子(mirror)
下一篇:mirror - 评《征集+评选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十大海归”》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2 武夷山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