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深夜,苏格拉底

已有 1356 次阅读 2024-4-9 10:53 |个人分类:思考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2017-05-13 11:17:52)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常言道:“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卒于公元前479年3月9日,活了73岁;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活了71岁;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623,卒于公元前543年,活了81岁。

前天深夜,微信圈子里看见一友发一帖,心理学影评,《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子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苏格拉底解释说:“雅典就是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他,让他具有活力的牛虻。”吾突然意识到,地球的公转是上帝的工作,然而孔子在东方,苏格拉底在西方,东西合璧才使得地球温柔而坚定地不停自转。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苏格拉底解释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吾很少写东西评论电影,因为电影是吾人之幻觉,是虚拟世界。吾喜欢看我看不懂的东西,因为只有看不懂才似乎会产生我好奇的兴趣。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苏格拉底解释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的确,从我到吾,半个世纪过去了,可是我却变得越来越一无所知了。也许,由于我越来越靠近死亡,而却没有半点恐惧感之缘故,所以更容易接受苏格拉底哲学中死得其所之价值。

苏格拉底是灯塔照亮了未来与过去,是界碑将知识与智慧真正分开,是坐标将希腊哲学划分为前、后苏格拉底时期。为什么是深夜?为什么是加油站?为什么是苏格拉底?为什么一定要在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吾年过花甲,在人间已经行走了半个世纪,然而吾之灵魂依旧是一个孩子,虽然已经不是自身携带荷尔蒙了,但是修炼让吾能够体外携带也已经是上帝的眷顾。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苏格拉底解释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的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苏格拉底在《临终辩词》云:“倘若你认为死后并无知觉,犹如无梦相扰的安眠,那么死亡真是无可形容的得益了。”如果这就是死亡的本质,那么死亡真是一种得益,因为这样看来,永恒不过是一夜。”“倘若死亡一如大家常说那样,只是迁居到另一聚居了所有死去的人的世界,…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样来得更美妙呢?…要是死亡真是这样,我愿意一死再死。”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苏格拉底解释说:“告诉吾汝之朋友,吾就知道汝是什么样的人。”由于客观事物在根据主体上产生改变,那么物质本身就是对概率的解读,或者对可能性的选择。物理学家认为,在概率与无数的可能性中,吾人之精神决定了粒子出现的地点。“我们每天吃饭,睡觉,走路,排队,从一个地方赶到下一个地方,在许多人心里,一天中这些无聊的时刻是灰暗的状态:吃饭只是为了有力气干活,睡觉只是为了有精力做事,走路开车,不过是奔赴下一个目的地,闪光的是前方。”

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苏格拉底解释说:“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相对于过去和现在,未来是一个时间概念;相对于存在和不存在,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事情。在循环时间系统里,未来是下一次轮回;在线性时间系统里,未来是尚未到达的永恒。对于人类整体认识来说,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感觉来判断事物,而经验却不能代表认识能力。

“每一个走在努力道路上的人,都会有动摇和怀疑的时刻,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没有意义?改变到底产生在哪里?如果看不到希望,还要不要坚持下去?这时,原本奋发向上的心情,就会转变为自我否定的怒气,怀疑、迷茫、痛苦就会乘嚣而上,吞噬我们的勇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苏格拉底解释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世界如此之大,我们用来定位自己的坐标却是如此的简单,完全依赖于外界,以至于脱离了外界,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找到自己。”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苏格拉底解释说:“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明天是母亲节,上午与妈妈缠绵蕴藉,天伦之乐了一下下。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苏格拉底解释说:“你难道真懂得什么是神律,什么是合天理,什么是不合天理吗?你控告你父亲,你不怕有悖天理吗?”然而,父母爱子女天性也,子女爱父母人性也,…。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丹·米尔曼的故事里有三个人。孙悟空,当下无数对世界迷惘的年轻心灵,渴望了解存在的终极意义;如来佛祖,那位荒诞有趣,却时时句句真言、灵光涌现的深夜加油站的老工人;唐僧,古怪精灵的女友乔依,失落了一半的灵魂伴侣。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苏格拉底解释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苏格拉底认为,人在世上最重要的生命目的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古希腊特尔斐的神喻,而在另一彼岸的印度,圣哲释迦牟尼提出的生命功课也是“自我觉察”,觉者即佛。所有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都在你的身体里面;宇宙的奥秘就铭刻在你的身体细胞当中。可是,你还没学会怎么去读取身体的智慧,所以你只能阅读书本,听从专家的意见,并祈祷他们说的正确无误。无论是认识自己还是自我察觉,无论是自我察觉还是知汝自己,

释迦摩尼假设,世界一切本来是究竟圆满的。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一个“破缺”,即“我”,从此因果循环,永无止境。破缺自然不是圆满的,更加可怕的是“我”必须要通过刺激,也就是疼痛、缺憾、痛苦才能感受到世间的一切。世间一切因着苦痛而显现,“我”的痛苦也就永恒无尽而无可解除。这个“我”,就是完满知上生起的知见。因此,只有刻苦修行,消灭欲望,也就是消灭这个“我”,才能回归无上的完满,回到极乐世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苏格拉底解释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428850.html

上一篇:父母在,吾不敢远游!?
下一篇:人是未来动物
收藏 IP: 175.169.12.*| 热度|

1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