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10)
前言:由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和秘鲁的7位作者于3月28日在专业杂志《Current Tropical Medicine Reports (最新热带医学报告)》上在线发表了综述论文:Rabies in the Tropics( 热带地区的狂犬病)(见参考文献)。该文全面深入分析了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计划执行的现状和前景。本博客将分若干次介绍该文的主要内容。
热带地区的狂犬病(Rabies in the Tropics)
本文目录:
摘要
1.前言
2.非洲的狂犬病
2.1 西部非洲
2.2 东部非洲
2.3 南部非洲
2.4 中部非洲
3. 南亚和东南亚的狂犬病
4. 美洲的狂犬病
4.1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
4.2 南美洲
5. 澳大利亚的狂犬病
6. 结论
考虑到历史负担,美洲地区通过成功的区域战略,在实现ZBT(2030年前0病例)目标方面取得了最大的进展,而且该地区是唯一一个以RABV(经典的狂犬病毒)为唯一的代表性丽沙病毒种类的地区。在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犬类疫苗接种项目。今天,这些国家报告的人间病例极少,无论是从当地野生动物获得的,还是在境外暴露于狗之后输入的。该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地重复着同样的积极趋势。
4.1 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
1983年,拉丁美洲国家在泛美卫生组织(PAHO)的协调下,开始了一项预防、控制和消除狂犬病的区域规划。到目前为止,墨西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大规模犬类疫苗接种计划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该国获得了世卫组织的认可,成为一个没有犬类介导的狂犬病的国家。那一年没有人类病例的报告,但在22,924 个样品的测试中,在74个动物样本(即主要是由野生动物储存宿主介导的家养动物)中发现了狂犬病。除了蝙蝠是明确鉴定了的储存宿主外,野生非专一食肉动物(mesocarnivores)(如长鼻浣熊、狐狸和臭鼬)也有相关性。保持警惕至关重要,因为犬类狂犬病的再次引入对南部边境构成威胁,因为在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都有零星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在加强狂犬病监测、犬类疫苗接种和人类PEP等方面都可能做得不太理想。
除犬类狂犬病外,吸血蝙蝠、食虫蝙蝠和其他蝙蝠对整个中美洲的公共卫生和兽医系统都构成重大威胁。例如,在哥斯达黎加,最后一例由本地犬介导的人类狂犬病病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期发生的人类病例都与蝙蝠RABV有关。
在加勒比海地区,只有少数地区(即古巴、格林纳达、海地岛、波多黎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报告狂犬病,主要通过蝙蝠或猫鼬RABV传播,例外是在海地有犬类狂犬病。这个国家的贫困率在本地区最高,也具有人类最严重的狂犬病负担。在过去的十年里,在海地进行了多项预防和控制犬类狂犬病的行动,包括加强监测、公共教育、综合咬伤病例管理、对狗的大规模肠道外疫苗接种运动,以及对流浪狗采用口服疫苗接种以试图消除狂犬病。此外,当传统方法无法达到足够高的疫苗接种水平以阻断RABV的持续传播时,可以采用其他方法(例如:海地管理团队使用智能手机技术进行空间协调和通信)可以将犬类疫苗接种覆盖率提高到70%。
不幸的是,环境灾难、政治不稳定和COVID19(新冠病毒病)疫情导致的挫折阻碍了这一进展。尽快重启例行的犬类疫苗接种计划将防止数以千计的人暴露,每年挽救数以百计的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Rupprecht, C.E., et al. Rabies in the Tropics. Curr Trop Med Rep (2022). Published online : 28 March 2022, https://doi.org/10.1007/s40475-022-00257-6
相关博文: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1) 2022-04-24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2) 2022-04-25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3) 2022-04-26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4) 2022-05-01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5) 2022-05-04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6) 2022-05-06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7) 2022-05-07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8) 2022-05-10
全球在2030年消除经狗传播的狂犬病:现状和前景(9) 2022-05-1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