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菲律宾的狂犬病暴露后综合处置和管理系统

已有 4913 次阅读 2019-11-28 09:47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菲律宾, 狂犬病, 暴露后, 处置, 管理

菲律宾:咬伤病例在社区级别的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

A community-level, digital, integrated bite case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Philippines

 

作者:Anna Charinna B. Amparo

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菲律宾分部

 

此文为今年9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国际狂犬病专家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此次会议由国际生物标准化联盟(IABS)泰国国立疫苗研究所(NVI)共同组织。会议于2019年9月25日至26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在亚太地区消除狂犬病——从理论到实践 

 

背景

在非洲和亚洲被忽视的社区,估计每年有23,600儿童和35,400成年人死于由狗传播的狂犬病。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生活在对这种致命疾病的恐惧中。然而,狂犬病死亡都是可以通过人和狗的疫苗来预防的。

在菲律宾,有一个国家狂犬病控制战略计划,在全国投入了巨资建有500多个动物咬伤治疗中心,为咬伤受害者提供暴露后预防。仅在2017,就有100多万咬伤受害者在这些中心寻求治疗,但每年菲律宾全国仍有200多人因狂犬病死亡。犬类疫苗接种运动迄今还未能阻止狂犬病的传播,对人和动物的疫苗接种以及对动物狂犬病的监测仍然需要加强。

挑战

对狂犬病病例报告的缺失或严重漏报导致控制工作不力,疫苗接种不足,并继续造成忽视该病的恶性循环。缺乏准确和及时的狂犬病数据导致对狂犬病的控制规划得不到重视。根据咬伤受害者的书面记录和每年整理的病例报告的资料还很不完整,不足以设计一种高效的控制策略,以确保在最高危地区的病人和狗总能及时接种疫苗。

正在采取的措施

目前兽医服务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应当促进更广泛的卫生工作者已有的网络来支持和引导兽医服务,这样才能有效地增进部门间的联系,并将对狂犬病的防控重点转向更具的成本效益的方向――更多地依靠兽医和兽用疫苗。在社区内采用DHIS-2疾病报告平台为在医疗和动物卫生部门之间建立早期预警和反应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可在该国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进行推广。

结论

本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建立一种基于社区的狂犬病监测系统,采用“(动物与人)同一个健康(One Health)”的方法,尝试确定这种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能确定在一个高度都市化的城市里的狂犬病的真实情况。


发言专家(本文作者)简介的城市。在亚太地区消灭狂犬病

image.p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na Charinna B. Amparo

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菲律宾

公共卫生研究官员

e-mail: chari.amparo@rabiesalliance.org

 

Chari  Amparo 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GARC)的公共卫生研究官员。

她在菲律宾马尼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公共卫生学士学位和流行病学硕士学位。

在与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GARC)合作之前,她在热带医学研究所为消除或根除不同疾病的其他监测项目中工作。

她的基地设在菲律宾,并参与了不同的狂犬病领域的项目,如社区预防狂犬病暴露项目和动物咬伤治疗中心的评估。

她与人合著了几篇关于各种狂犬病项目的论文。她还帮助开发了逐步消除狂犬病的计划。目前,她正在监督与菲律宾一个城市的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狂犬病监测项目的执行。

参考文献全文下载:

 https://www.iabs.org/documents/conferences/2019/towards-rabies-elimination-in-asia-pacific/636-ebook-rabies-elimination-2019/fil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07900.html

上一篇:我的科学网博客十周年庆--点击量突破一千万!
下一篇:菲律宾狂犬病疫苗滥用问题的剖析和对策
收藏 IP: 108.195.116.*| 热度|

1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