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我曾首次为方舟子关于狂犬病的错误言论纠错:
美国公开宣布并得到WHO正式承认:美国已消除(eliminate)犬的狂犬病,即美国没有“疯狗”。
方舟子却说:“美国抽查有0.3% 的疯狗”!
如果事实果真如方舟子所说,那美国也真该要成为方舟子打假的对象了!
以下是方舟子 (2013-12-8 )的相关言论:
@方舟子回复 @健康之家:看严家新今天刚发的文章《“外国”没有疯狗!》就是夸大其词。即使是美国,抽查的结果也还有0.3%疯狗。严是研究生物制品的,不要把他说的当权威。 //@健康之家 回复@简单冲刺:你可能不清楚“严家新”是谁吧?!他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做“狂犬病预防”科普第一人。
方舟子随后部分认错:“我说抽查其实不准确,不是随机的,而是发现狗的行为异常后再做的检测,所以患狂犬病的比例偏高。”
方某并未认识到这不仅是表述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一个是非问题:美国宣布“已消除犬的狂犬病”到底是对是错?(是否需要打假?)
全美国超过8千万只狗中总共只检出70只携带狂犬病毒的狗,而且从狗检测到的病毒经基因鉴定全部都是直接来源于其他野生动物,而不是来源于其他的狗,不会在狗群中持续传播。所以仍然应当肯定美国是已基本消灭了狗群中的狂犬病的国家,即:美国没有“疯狗”。
相关辩论的细节,请参看本博主 2013-12-12 的博文:与方舟子辩论:美国有无“疯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49246.html )
近期,方舟子又发表了一篇关于狂犬病的科普文章:蝙蝠会不会传播狂犬病毒(25-06-2018)?其中又出现不少错误。现将其中的主要错误言论点评如下:
(以下蓝色文字为方舟子的言论,其原文见以上链接或本文附件。)
各种蝙蝠都有可能传播狂犬病。
全球蝙蝠的种类共有一千多种,其中只有少数可携带狂犬病毒。目前已知可携带狂犬病毒的蝙蝠仅有70多种。其中只有吸血蝙蝠在中南美洲可引起家畜和人群中狂犬病的明显流行,高峰年份可能引起数十例人畜患病,而与其他蝙蝠狂犬病相关的公共卫生风险比与食肉动物狂犬病相关的风险要低得多,通常只是零星散发。自从1936年首次在蝙蝠中发现狂犬病毒以来,因基因1型以外的蝙蝠狂犬病毒在全球引发的人狂犬病病例总共只有10多人,主要都发生在非洲和欧洲。
据我国蝙蝠研究人员介绍,蝙蝠较多存在于热带地区,中国蝙蝠种类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已知携带狂犬病毒的蝙蝠(如吸血蝙蝠)在我国都不存在。这是蝙蝠狂犬病毒在中国极少发现,迄今尚未发现经确证的蝙蝠来源的人狂犬病病例的重要原因。
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比例比较高。…2015年美国加州卫生局...... 检测的蝙蝠标本总量为1633个,其中198个有狂犬病,比例高达12%。
在此,计算携带狂犬病毒的蝙蝠的比例,方舟子再次重犯了2013年的错误:方舟子当时认错时承认:美国检测狂犬病毒“ 不是随机的,而是发现XX的行为异常后再做的检测,所以患狂犬病的比例偏高。”
美国CDC的相关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比例并不能代表在这些群体中狂犬病的自然发病率,因为提交供测试的大多数动物样品都是该动物表现出异常行为或有发病的明显迹象,甚至是已自然发病死亡的动物的尸体,或该动物可能与某个潜在的暴露事件相关。
由于狂犬病毒的致死率太高,会与宿主同归于尽,进化规律决定了狂犬病毒在所有宿主中的总体平均感染率都远小于1%,决不可能达到12%。
得了狂犬病的蝙蝠是看不出狂犬病症状的。
在自然界中狂犬病毒也可使蝙蝠发病-死亡。在中南美洲蝙蝠狂犬病流行的地区,常可发现发病死亡的蝙蝠。特别是在实验条件下,实验感染的蝙蝠中不存在 “健康带毒”的状况。在实验条件下将病毒接种到蝙蝠体内,蝙蝠要么有抵抗力,不发病,也不会传播狂犬病;要么发病-死亡,在发病后及发病前短时间内具有传播能力。
在部分健康的蝙蝠体内可检测到狂犬病毒的抗体,提示蝙蝠可能感染狂犬病毒而不发病,无狂犬病症状,但此类蝙蝠也不传播狂犬病。
中国没有蝙蝠传播狂犬病的病例,甚至除了鼬獾没有野生动物传染狂犬病的病例,是因为不重视导致严重漏报,而不是因为中国野生动物天然就对狂犬病有免疫力。
中国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蝙蝠的生存空间已大大缩小,成为受保护的濒危物种,特别是在大部分人口稠密地区,蝙蝠已非常罕见。据我国蝙蝠研究人员介绍,蝙蝠较多存在于热带且人烟稀少的地区。中国蝙蝠种类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已知携带狂犬病毒的蝙蝠(如吸血蝙蝠)在我国都不存在。这可能是蝙蝠狂犬病毒在中国极少发现,迄今尚未发现经确证的蝙蝠来源的人狂犬病病例的重要原因。
如果和蝙蝠有亲密接触,不管自己有没有感觉被咬到,也要接种狂犬疫苗。
狂犬病毒在不同的哺乳动物中传播的基本规律都是相似的。上句话也可改成:
如果和狗有亲密接触,不管自己有没有感觉被咬到,也要接种狂犬疫苗。
看了这句话,应该知道原话有多么不合情理吧?特别是在中国,狗患狂犬病的比例比蝙蝠大得多,既然与狗亲密接触(只要人的皮肤完整)就没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那么与蝙蝠的非咬伤性接触就不必都去打疫苗。
当然,蝙蝠还可能传播其他传染病,对蝙蝠通常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以为中国的蝙蝠不会传播狂犬病毒,那是会被害死的。
真是危言耸听!这句话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风险无限放大,旨在制造恐怖效果。
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说明我的相关观点:
在整个东半球,蝙蝠狂犬病的危害其实很小很小!( 2013-11-2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744779.html )
在整个东半球,在蝙蝠中发现的狂犬病毒都不属于基因1型,而是基因1型以外的极为罕见的狂犬病相关病毒。自从1936年首次在蝙蝠中发现狂犬病毒以来,因基因1型以外的蝙蝠狂犬病毒在全球引发的人狂犬病病例总共只有10多人,主要都发生在非洲和欧洲。迄今在中国和印度等主要亚洲国家,都从未报告过经科学确证的蝙蝠狂犬病致人死亡的病例。
据我所知,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数十年来希望在中国的蝙蝠中发现狂犬病毒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步,累计研究过的蝙蝠样本数以千计(包括大量未正式发表的内部资料,累计样品总数可能过万)。在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概率迄今已知为0(公开发表的资料仅在东北地区发现了一例携带基因4型病毒的蝙蝠)。所以在中国被蝙蝠咬伤不打疫苗的风险实际上非常小。在中国,被蝙蝠咬伤的人不放心仍可去打疫苗。在中国被蝙蝠咬伤的概率本来就极小,每年因此需要打疫苗的人数极少,不会对社会造成明显的负担。而方舟子错误地将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比例由接近于0夸大到高达12%, 而且宣称凡与蝙蝠有接触就要打狂犬病疫苗,这只能说是在故意兴风作浪,制造恐怖气氛,在中国造就更多的恐狂症患者,助推中国已经广泛存在的狂犬病疫苗滥用。
附录:
方舟子:蝙蝠会不会传播狂犬病毒?(25-06-2018)
有一个叫“科学公园”的所谓“科普网站”,经常传播一些错误的知识,却从不改正。最近该网站刊登了一篇关于狂犬病的文章,里面说只有吸血蝙蝠才会传播狂犬病,其他的蝙蝠不会。而中国没有吸血蝙蝠,也从未报告经科学确证的蝙蝠狂犬病毒致人死亡的病例。它还说,国内的野生动物,只有鼬獾在浙江曾引发过病例,其他的还没有。
实际上,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传播狂犬病毒,蝙蝠也不例外。美国因为狗、猫普遍接种了狂犬疫苗,人被狗、猫传染狂犬病毒的情形基本上没有了。美国每年还有一两起狂犬病病例,都是被野生动物感染了狂犬病毒导致的,其中最主要的传染源就是蝙蝠。例如,1997-2006年间,美国共发生了19起狂犬病病例,其中17起是被蝙蝠传染的。美国没有吸血蝙蝠,在美国传播狂犬病的都不是吸血蝙蝠。
可见各种蝙蝠都有可能传播狂犬病,而且是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的狂犬病几乎都是蝙蝠导致的。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比例比较高。2015年美国加州卫生局抽检了5687个动物标本,其中有230个动物标本有狂犬病,228个是野生动物,2个是猫。得狂犬病的野生动物中蝙蝠最多,有198个蝙蝠标本有狂犬病,占了86.8%,其次是臭鼬,有29个,占12.7%,还有一个是郊狼。他们检测的蝙蝠标本总量为1633个,其中198个有狂犬病,比例高达12%。
其次,人们被得狂犬病的蝙蝠咬了以后,往往不知道被咬了,也就没有想到要去接种狂犬疫苗。蝙蝠咬人的伤口很小,有时没有觉察被咬了。还有的是在睡眠时被蝙蝠咬的,更没有意识到被咬了。此外,人们被别的野生动物咬到时,会知道去接种狂犬疫苗,但是即使知道自己被蝙蝠咬了,却没想到有感染狂犬病毒的危险,得了狂犬病的蝙蝠是看不出狂犬病症状的,被咬了就会不当回事,错过了接种狂犬疫苗的最佳时机。
中国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狗、猫。中国平均每年都有2000多人的被狗、猫咬伤而得了狂犬病,相比之下,被野生动物咬伤得狂犬病的就少得可以忽略了,所以中国没有蝙蝠传播狂犬病的病例,甚至除了鼬獾没有野生动物传染狂犬病的病例,是因为不重视导致严重漏报,而不是因为中国野生动物天然就对狂犬病有免疫力。
狂犬病是最恐怖的疾病之一,人得了狂犬病几乎百分之百死亡。但是狂犬病也是可以预防的疾病,被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之后,及时接种狂犬疫苗,几乎百分之百有效。不仅被疑似有狂犬病的狗、猫咬到要接种狂犬疫苗,被野生动物咬了也要接种狂犬疫苗。如果和蝙蝠有亲密接触,不管自己有没有感觉被咬到,也要接种狂犬疫苗。有条件的可把咬人的蝙蝠打死送去实验室化验其是否携带了狂犬病毒,没有检测出狂犬病毒再停止疫苗接种。如果相信了“科学公园”的伪科普,以为中国的蝙蝠不会传播狂犬病毒,那是会被害死的。
2018.5.12.(科学猫头鹰首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