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79e9f50102xpea.html
对于人类的记忆到底储存在何处?目前学术界认识多有不同的说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纽约时报最近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神经生物学家,在探索记忆是如何形成和储存的研究中,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们通过移植核糖核酸(RNA)的方式,成功地将一只加州海蛞蝓神经系统的记忆移植到另一只蛞蝓体内。
这项研究是通过反复电击的方式,来“训练”海蛞蝓的,这种刺激可以使海蛞蝓诱发出一种非常简单的记忆,也称为“敏化作用”。研究人员对海蛞蝓的尾部进行一连串电击后,其反射性回缩动作变大很多。此后,一旦触碰到它们的皮肤,作为防御反应,海蛞蝓就会有强力的虹吸管回缩,而且回缩时间也会延长。 接下来,研究人员从这些被“敏化”的海蛞蝓的神经系统中抽提出核糖核酸,并注射入其他未接受过连续电击“训练”的海蛞蝓体内。
24小时之后,再触碰测试这些未受过训练的海蛞蝓的反射动作情况时,发现它们表现得和那些被电击过的海蛞蝓一样,也出现了强力的时间延长的虹吸管回缩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DNA的甲基化可能与上述作用和现象有关。以往,多数神经生物学家认为神经突触是记忆形成的关键部位。而这项新的研究提示细胞核也是记忆形成的重要部位之一。
海蛞蝓是一种软体动物,也有称为海兔子或海蜗牛,外表看起来就像没有壳的蜗牛。实际上神经生物学家已经研究海蛞蝓脑神经机制好几十年了。海蛞蝓的神经构造相对简单,因此,便于做这种类型的实验研究。而且,几乎所有其他动物的记忆与学习的细胞机理,都是先在海蛞蝓身上观察到。记忆移植在人类的应用,应该不会像科幻片中表现的那样神奇,而是具有更为实用的性质和目的。既然可以通过移植核糖核酸来移植记忆,那么,如果能够识别出哪些是能产生或携带知识和记忆的核糖核酸,是否有可能为老年痴呆等记忆性疾病,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途径和方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