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患者个人空间对临床医生的意义 精选

已有 7634 次阅读 2019-6-9 19:32 |个人分类:个体医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个人空间, 临床医生, 医患关系

最近一期的柳叶刀杂志上,英国Imperial College London医学系外科的Roger Kneebone医生写了篇短文,题目是: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挺有意思。这篇文章里Roger讲了个去医院就诊的故事,Roger以前在伦敦常蹬滑板车。一次在一个夏天晚上,他蹬着滑板回家,头盔护目镜朝上开着,这时几个男孩在人行道上扔了一个水弹,正巧击中了他的脸。而后他眼睛疼痛,视力模糊,因此去了当地一家眼科医院。 

Roger回忆说:“一个眼科实习生给我做检查,他看起来很紧张。一句话也没说,就探身过来,把检眼镜贴在我脸上,用明亮的灯光照在我的眼睛上,然后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一个资深医生看到了我,一切都不一样了。她很自信,动作轻柔,翻开我的眼皮,放大我的瞳孔,用一个裂隙灯检查,同时向我解释有什么损伤,需要做些什么。”这种从进入诊室,讲解引导、然后在别人的个人空间里,使患者感觉舒适状态下进行工作,通常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的特点。Roger认为,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的事。当遇到一个是专家时,你往往很难注意到诊疗的过程,而只是经历了诊疗的结果。 

作为临床医生,在患者私人空间里工作往往是常态。然而,医学院和老师很少对学生做这方面的专门指导。医生的起点是学习医学科学,在学习多年和实习之后,才能开始行医。当你是一名医科学生时,就开始学习如何进行机体检查,比如:检查四肢,腹部或胸部;学习望,闻,问,切;望,触,扣,听等体检的基本功。但是,没人教你怎样在尽可能不激惹,不影响患者私人空间的情况下接近和接触病人。

Roger认为每当医生缺乏自信心,他的病人就会知道。我本人当住院医生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经验少,你发现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会使你不知道应该与哪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联系起来,你可以去翻书或者去找上级医生,但是你的信心不足,会不知不觉中传递给患者,导致某种意义是的信任缺乏。如果学到如何感知患者是否舒服或不舒服的微妙信号,如何根据每个人的反应来校准和调整接诊方式方法。许多医患间的问题,矛盾和不信任感会大大减少。 

交流技能的学习,对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学习的重点通常是话语交流技巧、如何应对困难的谈话,打断坏的心情,探讨有意义的话题等等。但很少涉及到个人空间的处理,比如怎样与患者共同相处一段时间,如何使病人有住在一个舒适和安逸个人空间里的感觉。这是个敏感的领地,病人对和医生在一起经历的记忆要比他们所能够说出来的多得多。 Roger认为医患之间是否融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每个临床医生对待患者个人空间的技巧所决定的。 

医生并不是唯一在个人空间里工作的人。发型师、按摩治疗师、定制裁缝、纹身艺术家和美甲师等----其他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近距离工作而不会叨扰别人的专家。有经验和技巧的服务员也应有同样的感悟,能避开对个人空间的妨害,也确保自己注意力不被干扰,又不会引起顾客的反感,通过他们在个人空间的存在和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经验。通过从近旁的接近,细心判断顾客片刻的情绪,适时切入谈话的节奏。这些都是隐含艺术的艺术。 

作为临床医生,处理好与患者个人空间的互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但往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疾病咨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最初的临床接触机会。 然而,营造这样一个轻松的互动环境对每个医生和患者来说并不是总会自然发生的场景。 这是个需要学习,实践和完善的过程。 每个患者都有不同,公式化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就像我们的历史一样,谈到个人空间的问题每次都会有新状况的出现。Roger认为许多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有着个人空间这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 因此,完善我们驾驭个人空间的技能对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The Lancet(柳叶刀)杂志,1823年创立至今将近200年了。是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久负盛名,影响因子超过50分,排在CA-A(癌症医师杂志)和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之后,位居第三。从最新医疗科技到临床医患间的细微互动,医学领域方方面面都是Lancet的内容。有时读起来实用实际,很受启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2154-1184013.html

上一篇:做了一张PPT
下一篇:数字PCR简介
收藏 IP: 42.228.115.*| 热度|

8 郑永军 范振英 周忠浩 周健 王卫 文克玲 黄永义 邝宏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