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谲波诡是郦山
在未去临潼之前,我对临潼的郦山知之甚少,因而它在我的心目中是不占什么位置的。可当我结束了在临潼的休养之后,郦山在我心目中的位置陡然升高了许多。这是在去临潼之前所始料不及的,是意外的收获。
我们是中午到达临潼的。吃过中饭,因当天的下午未安排集体活动,于是,几个人商量着如何打发下午的时光。有人提议,去爬郦山,看看山上还有没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遗址。这个主意太好了,因在疗养院安排的整个活动计划中是没有这项内容的,趁着下午没事恰好补上这一课。几个人一致赞成并立即付诸实施。
穿过郦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饶过一座专门培养藏族孩子的学校,我们一行七、八个人迤俪向山上行去。九月,正是临潼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日丽风清,天蓝云白,山色浓翠。山路的两旁有不少的果园,该是收获的季节了。大大的苹果已经红透了,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上;一嘟嘟的火晶柿子垂于枝头,散发着诱人的色彩;头顶似开着花瓣的大石榴亮亮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有红色的,还有黄色的。听说后者不仅好吃,还有药用价值。
虽然天高气爽,但毕竟是在爬山,大家在付出辛劳后都出汗了。岁数稍大的同伴开始喊累了。路边发现了清泉,晶亮亮地从高处垂落下来,看着都觉得凉爽。大家依次饮了一通这天赐的矿泉水,小憩之后,便又鼓足劲儿向山顶行去。
郦山系秦岭山脉的一处支峰,并不很高,海拔在千米左右,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有东绣岭、西绣岭两峰。我们正在攀登的是西绣岭。
终于到顶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这几个胡跑乱撞的访古者还真的有了收获,觅到了传说中的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举烽火戏诸侯的地方。这是一个人工堆成的高台,虽粗糙简陋得可以,但毕竟给了像我们一样的访古者发思古之幽情的一处载体。
《雕玉集》卷十四《美人篇》云:“褒姒,周时褒国之美女也,褒人献于周幽王,王耽之,遂逐申后,立褒姒为皇后。其一笑有百廿种媚,然褒姒非集大众不笑。幽王于是举烽打鼓。诸侯闻之,谓言有贼,皆赴殿前。王曰:‘无贼,欲使褒姒笑耳。’如是非一。后犬戎来伐,王使放烽。诸侯谓言无贼,只为褒姒笑也,遂皆不往。犬戎来至,王皆褒姒并皆被煞。”
一个女人的一个笑脸竟能葬送一个朝代,真是不可思议。后人并没有记住这个前车之鉴,不然,这样的历史就不会在相同的地点又重新上演一次了。此是后话。且不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否真实,西周断送在周幽王的手里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历史,是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确曾发生过的历史。我忽然感觉到这山清水秀的郦山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凝重得让人窒息。
周幽王在郦山演绎了第一个故事后,从此,一个个名留千古的大人物接踵登场了,演出了一幕幕可叹、可悲、可怒、可歌和可泣的真实历史剧。在郦山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左右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让我们对郦山刮目相看吧!
在周幽王命丧于郦山脚下500多年之后,将中国统一成一体的秦始皇也与郦山发生了关系。秦始皇虽有统一中国之功,但其实行的暴政、苛政也是有目共睹的。焚书坑儒就是其罪状之一,而其中“坑儒”这一使秦始皇威名贬损到极致的荒唐举动,就发生在郦山的一条山沟里。后人把这条山沟称做坑儒谷。
除了前面提到的“坑儒”外,使秦始皇与郦山的关系更为密切的,是郦山脚下的秦始皇陵。站在郦山顶上向东北方向望去,便可以看到山脚下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立在那里已逾2200多年,他老人家躺在郦山脚下富丽堂皇的地宫里至今也未离半步,可谓长久;但秦家的江山却短命得很。从秦始皇完成统一到沛公率起义军至霸上,子婴奉天子玺符降,这之间只有短短的15年。两厢比较,太过悬殊。
公元740年10月的一天,一乘轿子在30多名侍卫的保护下,由长安向40里以外的郦山温泉宫委蛇而行。轿子里坐着的年轻女子叫杨玉环。她曾是大唐天子唐玄宗的儿媳妇。可从此刻始,杨玉环的身份已由儿媳骤变成唐玄宗的妃子了。
荒唐的故事一旦开了头,往往也会是荒唐的结尾。唐玄宗、杨玉环的故事便是如此。
唐玄宗曾是一位有为君主。他靠着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创造了“开元之治”的盛绩。但在他的晚年,特别是在把杨玉环立为贵妃后,变得专以声色自娱,厌听谏诤,怠于政事。唐玄宗在玉环温暖的怀抱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华清池的温泉暖暖的;那里的风光绮丽秀美。郦山的老君殿,亦称长生殿。李杨二人在这里面立下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盟誓。若唐玄宗爱美人更爱江山的话,这个盟誓的实现还有可能;可他却只爱美人而忘了江山,江山何保?终于天下生变。在荒凉的马嵬驿,皇上为了自保,赐玉环先走一步,让这位绝代美人孤寂地长卧荒原。
是郦山的温泉洗酥了唐玄宗的骨头,还是唐玄宗被杨贵妃搞昏了头,抑或是他自己毁了自己的国家也包括他自己?郦山温泉无罪,杨贵妃亦罪不该诛,真正毁了国家、毁了自己的正是唐玄宗自己。
岁月如密实的筛网,将郦山脚下的华清池过滤得只剩下山川美景,而那些在历史书中应大书特书的重要事件,已看不到什么痕迹。难怪有人说,人们在华清池,忆到的只是李杨的爱情,而无其它。其实在郦山,仍然有几处遗迹还重重地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暂时还未被岁月的筛网过滤掉。这几处遗迹是五间厅、兵谏亭等。
在华清池的后山坡上,有一排座南朝北的砖瓦房。与华清池富丽堂皇的殿堂相较,这五间房子实在是很不起眼。但就是在这排并不起眼的房子内外,却曾发生过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震惊中外的大事件。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至西安亲自“督剿”。他以郦山华清池为行辕,胁迫张学良、杨虎城执行进剿红军的命令。张学良在反复进谏未果的情况下,被迫与杨虎城共同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这一天是1936年12月12日。
虽然时光已飞逝过半个多世纪,但站立于五间厅前面,仿佛又闻到当年的枪战声,嗅到刺鼻的硝烟味。五间厅窗玻璃上还保存着当年的弹孔。我相信,当年张、杨的手下在执行这件极为特殊的任务时,是绝对不敢将老蒋射杀的。但即使这样,那不长眼睛的枪弹仍肆无忌惮地洞穿了老蒋居室的窗玻璃。可见那一瞬间的战斗有多么的激烈。
饶过五间厅,循着一条蜿蜒的小径,就见到了当年老蒋藏匿的处所——虎斑石石隙。这是一条并不很高且浅的石隙,人在其中只可藏头而必露出腚。游人们嬉笑着攀上石隙留一张影,全不记得当年事变的日子里,张学良、杨虎城及其手下是何等样的心情。他们当时的所作所为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中华民国的最高首脑。这个事件的最终结果是亦喜亦悲的。喜的是,中华民族终于携起手来,团结御辱,并结束了近代史上屡战屡败的恶迹,真正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于敌人面前;悲的是,促成中华民族团结的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都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悲惨的遭遇,一位有去无返,身陷囹圄达半个世纪之久,一位被囚禁达12年之久,最终饮恨国民党的枪弹。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应该永远地记住这两位民族英雄。
在郦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水泥铸造的亭子。这座亭子名为“兵谏亭”,当初建亭初始的名字是“民族复兴亭”,解放后一度叫做“捉蒋亭”。三个不同的名字,揭示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心态。但不管这座亭子被叫成什么名字,无非是想叫后人记住这段曾经发生过的,曾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的重要事件。
“郦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郭沫若的诗句是对郦山最简洁、清晰的描述。亦有古人云:“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在游历了郦山之后,似乎感觉到这座并不很高的山峰幻化成一面巨大的铜镜,那里面闪现着一幕幕历史的影象,昭示着后人,要时时以古事为鉴戒,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记不得在哪本书上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不是衣服,而是肤色,长在身上,谁也脱不掉。”我赞成这句话。郦山上曾发生过的一切,都已化为后人口中、书中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免不了增添、演绎出一些后人所想要的东西。这些故事也许更具可读性,但也许就会离史实越来越远,并以讹传讹,失却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于是,我建议大家,要想寻找历史的本真,就请到类似于郦山一样的历史发生地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历史才会靠近于你,正本清源,寻到历史的真正印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