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为何鲜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精选

已有 10952 次阅读 2018-11-15 06:19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为何鲜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现在的孩子们个个都是追星一族,所追的星五花八门,但大多是舞台上的、影视中的、各种娱乐节目里的,唯独鲜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这样说不是故弄玄虚,是有根据的。

青年朗诵艺术家张松松偏好朗诵与科学相关的作品。在她所朗诵的作品中,有一篇由科学诗人郭曰方创作的散文《永远的怀念》。这个作品是缅怀“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张松松每每朗诵这一作品,感情充沛,朗诵到动情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落下眼泪;现场的观众被她的情绪所感染,也已是泪眼婆娑。之所以如此,作品写得动情与张松松朗诵得好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邓稼先的事迹实在感人。

360050205679430350.jpg


张松松在朗诵《永远的怀念》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国家的委派,邓稼先隐姓埋名28载,抛家舍业地工作在核武器研制的第一线,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将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因在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真正脊梁,是中华民族众多杰出科学家中的一员。

几年前,张松松在一个学校朗诵《永远的怀念》。为了增加朗诵的效果,张松松问台下的孩子们:你们知道谁是邓稼先吗?除极个别同学点头表示知道外,而更多的孩子则是在摇头,表示不知道。看到这个场面,张松松一时无言。好在她是节目主持人出身,有着较强的主持应变能力。她冷静下来,在朗诵作品之前,先向孩子们介绍了邓稼先的事迹,为我们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然后才开始朗诵《永远的怀念》。

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张松松仍然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她问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却没有应有的位置?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相信很多关心孩子成长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科普作家霞子老师曾对我说,2018年初,霞子工作室对中小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收到的近千份问卷中,对于“是否有喜欢的科学家”的设问,竟然有49.25%回答“无”;在回答“有”的问卷中,提到的中国科学家的比例还不到20%,也局限于袁隆平、屠呦呦、潘建伟等近期媒体宣传力度较大的几位科学家。

329657030576369753.jpg


霞子工作室调查问卷截图


这个结果让包括霞子老师在内的很多科普人感到吃惊。这一事例说明,对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的正面宣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看,我们的媒体应该为中国众多爱国的、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进行更多的、有效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宣传好我们自己的科学家以及我们国家自己的科学成就,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在机场看到一些为某品牌手机做的广告,坐在广告里的很多是年轻人所热衷的“小鲜肉”。我想,我们国家那么多英雄般的科学家,为什么无缘担纲各类公益的、商业的广告,却让这样一些不男不女的人物占据着公众的视觉空间,错误地诱导着孩子们的审美方向。这是一种极其不正常的现象。

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有一档大型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这是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联袂打造的“益智+趣味性”的科教栏目,内容与形式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因此很受观众欢迎。

e2aaa4eb54023e214343982c6bff0ce9_t01530f53862003bd28 (1).jpg


0ece7596cd639e5d8442a7e3625baa93_t01e25a203452d43f4e.jpg

dac2b1641db99129f9117aec91403eb8_f44d307d90c11ace8a2525.jpg


央视大型科普栏目《加油!向未来》


上周末的《加油!向未来》节目中,在抢答环节,主持人撒贝宁给出一道“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的题目,用不断提供线索的方法,引导比赛的两位同学抢答。

线索1:他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

原本积极抢答的两位打擂者茫然不知,没有应答。

撒贝宁继续给出了第二条线索:他曾提出生物遗传性状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结果和理论,并培育出一种单尾金鱼作为证明,这样的鱼以他的名字命名。

二人仍未按抢答器。

撒贝宁又给出了第三条线索:他生于清末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凭个人努力终成大器。他的故事《一定要争气》曾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此时,科学猜想团成员的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我怎么没读过这个故事呀。……不是我们这一代的课本。

撒贝宁只得抛出最后一个线索:他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线索全部给出了,可两位学生仍没有抢答。

撒贝宁显然有些遗憾,对孩子们讲了下面这段话:看来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关注很多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却恰恰忘了从科学家的身上去感受更多他们对科学追求的这种执着状态和精神,尤其是咱们中国自己的科学家,也许年轻人知道的还并不多。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一定要争气》,讲的就是这个科学家的故事。但有可能在后面教材调整的时候,也许你们不一定遇到过这篇文章。

看了这期节目我心里很不好受。不知道像这样一篇介绍“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的文章,为什么会在孩子们的教材中去掉;也不明白像童第周这样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连如此优秀的孩子也一无所知?痛心之余,我深深感到,应该呼吁传媒界加大对科学家及其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力度,让未成年人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更多地了解科学精神,更多地注目于我们自己的科学家明星,以使孩子们从小在心里埋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用科学、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下一代,极其重要。


(感谢霞子、张松松两位老师为此文提供的写作线索及提出的修改意见!)

 

写于2018年11月15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4970-1146291.html

上一篇:再说始终
下一篇:2018-12-16
收藏 IP: 61.178.21.*| 热度|

22 武夷山 张国义 姚远 王安良 郭战胜 范振英 周健 黄永义 杨正瓴 张军平 檀成龙 周阳 刘全慧 刘新 杨顺楷 柳林涛 郭奕棣 江克柱 高建国 chenhuansheng liyou1983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