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溪口
有人看了标题会问:是不是写错字了?标题没有错,是走溪口。当然不是当年山西人为开辟商道而走的那个西口,而是我在2007年曾走了一趟浙江奉化的溪口。这个溪口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蒋介石的故里。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俩都出生于斯。
中国有两处名人的故居值得后人去瞻仰一下,一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湖南韶山的故居,另一处就是国民党的领袖蒋介石在溪口的故居。毕竟这两个人都曾主导过中国现代史发展进程中某个时期的沉浮,引领过中国历史进程某个时期的发展走向,都在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印记。了解他们二人的成长经历、与家乡的关系,对了解中国现代史,了解名人与中国发展的关系是有一定帮助的。
虽然我曾两次去过湖南韶山,瞻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居,但却是在走溪口之后,阴错阳差,还是让蒋介石的故居捷足先登,率先进入了我的眼界。2007年的夏天,借去普陀山之机,顺便走了一趟溪口。
溪口山水
溪口山水何如?很美,难怪蒋介石在发迹之后,三天两头往家乡跑呢。
溪口,位于宁波市区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宁波市区22公里。溪口镇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又因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得名,故也称“武岭”。溪口地属亚热带,傍山近海,因而兼具海洋性及山地气候特性,且林木繁茂,因此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气候宜人。溪口山丰水美,山清水秀,山水相映,景色怡人,骚人墨客,寻幽探胜,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特别是西北的雪窦山,名胜古迹众多,为浙东著名旅游胜地,汉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莱,陆上天台”来赞美她。相传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游经此地,被这里的风景深深吸引,便下决心归隐于此。皇帝下了六道诏书请他回去,他都婉言拒绝了。
一脉弯弯曲曲的剡溪自西向东流淌,弯到九曲时恰是溪口镇南。此溪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剡溪流经处,处处风光旖旎、曲曲景色无限。溪水流过溪口镇后,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剡溪不仅为溪口镇平添了不尽的妩媚与诱人的景致,也是溪口镇百姓的居家之水,沿溪行去,时常可见汲水的农人和浣衣的村妇。
看到一些写溪口的文章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杜甫《赴剡溪暮发曹江》诗中的:“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中的“剡溪”说得是溪口的剡溪。此言谬矣。李白、杜甫所言剡溪实为浙江嵊县曹娥江上游的剡溪。彼剡溪非此文所言剡溪。此是插话。
在溪口游览,有一处自然景观是极其令人称奇的。站在小镇被称为“小洋楼”的楼顶向剡溪外的山峰望去,有一处山峦起伏处恰似蒋介石躺着的形象。那额头、那眉骨、那鼻峰、那唇廓简直就是照着蒋介石的形象雕凿出来的。如果这处景观放在别处虽可称一景,但也仅此而已,恰恰这处天地造化的风景就在蒋介石的故乡,能不令人称奇吗?当年,蒋介石肯定也曾向这个方向眺望过,且是无数次,但不知他是否看出过其中的端倪?
几百年以来,许多到过溪口的人都曾预言,这样的钟毓灵秀之地,一定会孕育出大人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预言最终应验在一个盐商的儿子身上。这位盐商的儿子就是蒋介石。
溪口古镇
已逾千年的溪口是个典型的浙东小镇,是一个浓缩中国近现代史百年风云的地理标识。溪口镇面积113平方公里,是浙江古镇之一。溪口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是龙游南部山区经济、文化中心。溪口镇交通便捷,区域优势明显,是浙西地区及闽、皖、赣等邻近诸省市通行浙东南地区的咽喉之处。溪口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商埠,浙西南山区的竹木材及制品都经溪口集散。
到溪口镇,首先看到的是武岭门。这是一座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上悬有蒋介石亲笔题写的“武岭”二字(门内的“武岭”二字由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题)。远远看去,武岭门似卧在半坡上的一只老虎,两扇圆圆的窗子犹如老虎的两只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镇子以外的一切;而那个城门洞就是老虎的大嘴巴。据说当年整修武岭门时,承接工程的人们为了迎合蒋介石“崇尚武德,武治天下”的雄心,有意将城门改造得威武一些。此举不仅得到了蒋介石的首肯,还亲自将原先的“武岭庵”改名为了“武岭”。
从“老虎的大嘴巴”进入武岭门内,就是溪口镇的繁华所在——三里长的武岭路。武岭路是溪口最热闹的所在,与蒋介石有关的几处建筑、景点几乎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自东向西,首先看到的是离武岭门最近的文昌阁。文昌阁,古为“溪口十景”之一,是当地文人学士聚会的场所。1924年,蒋介石从广东回家乡扫墓,看到此阁破败颓然,便出资请其哥哥蒋介卿重新修建,于第二年建好。此阁改建毕后,被蒋介石改名为“乐亭”,并做《乐亭记》以记其胜。但溪口人不太接受“乐亭”这个新名字,仍沿袭习惯将其称之为“文昌阁”。修建后的这栋两层殿宇式楼房,本应作为“吾乡同志,朝夕乐游”(蒋介石语)之场所,但因被蒋介石作为回乡小住时的别墅和藏书楼,自此,乡里乡亲再也不敢随意踏入其中了。抗战时期,日军派机轰炸溪口,文昌阁也未免其难,被炸得体无完肤。直到1986年,由国务院拨款,才将其再次修缮,并对公众开放。
文昌阁东侧有一处背靠武山,面临剡溪的两层洋楼,当地人称之为“小洋房”。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处小洋房是蒋经国先生曾经住过的。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后,蒋介石为给这位深受布尔什维克影响并成为苏共党员的儿子“洗脑”,便将蒋经国全家人安排在此居住。蒋介石为蒋经国延聘了两位老师,严格教导,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又专门聘请了老师为蒋经国俄籍妻子蒋方良女士教授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至今,当年蒋经国为在日机轰炸中遇难的母亲——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手书的“以血洗血”石碑,还存放在小洋房里,供游客参观。
蒋氏宗祠由新老两座祠堂组成。老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新祠堂则是上世纪30年代由蒋介石亲自主持修建的。他还为其题写了“忠孝传家”的牌匾。如今,溪口蒋氏的节日祭祖、红白喜事和各种庆典,都在这里举行。
玉泰盐铺位于溪口中街章墙弄口,是蒋介石的出生处。咸丰年间,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弃农从商,开设玉泰盐铺,“家道以之渐亨”。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也颇有生意头脑。他子承父业,在此经营粮、盐、酒、杂等,生意一直很红火。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此屋楼上。此屋后由蒋介卿继承,并与全家在此居住。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还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二字,门前墙角蒋介石题字“玉泰盐铺原址”。一如当年原貌。
位于三里长街中段的丰镐房,是蒋介石家的祖屋,也是溪口最重要的景点。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蒋氏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大门对面,有一座形如笔架的山,得名笔架山。当年,这里曾流行“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的说法。因此,迷信风水的蒋介石在翻修丰镐房时,对大门不敢有丝毫改动。蒋介石、蒋经国两代人的婚礼,都是在丰镐房里举行的。丰镐房整个建筑为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格局,是传统的世家府第风格。丰镐房宅深院阔,厅堂相接,曲廊环绕,雕梁画栋,极尽奢华。梁上所绘彩图皆源自中国古典故事。从这些故事的取舍中,可窥出一些屋主人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中堂为丰镐房的中心建筑,称作“报本堂”。这是蒋家祭祖敬天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蒋介石亲撰:“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前庭及左右还有花园凑趣。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银桂花各一株,是宋美龄亲手所植。两旁有东西厢房,西厢房为毛福梅(蒋介石原配、蒋经国生母)的住所;东厢房留给宋美龄居住。但因毛福梅居住于此,宋美龄每次随蒋来溪口,基本不到这里,大多住在文昌阁。大院的西平房为蒋家亲戚和蒋介石警卫随从所住之处,抗战开始后毛福梅因腿脚不便也住在这里。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溪口,她逃向摩河殿(蒋家私家祖庙)时被炸死于后门的短墙下。蒋经国手书“以血洗血”四字,即因此而发。此处至今还留有日军轰炸的痕迹。丰镐房西侧有蒋介石母亲王彩玉居住过的二层小楼。这幢二层三间的小楼,是蒋介石于1929年主持设计建造的。小楼的楼梯建造得很窄,主要是蒋介石考虑到母亲年迈,况且是旧式中国女人,缠足,上下楼梯不便,因此特设此窄梯,仅有一人之宽。其母可借助两边栏杆,上下楼自如一些。由此可知蒋介石对父母还是有孝心的。
蒋家的丰镐房虽阔大,却不是四四方方的,而是缺了一角。堂堂民国总统的老宅子怎么会缺一个角呢?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最牛的“钉子户”的故事。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上总统后,想扩建奉化老家的旧房子,于是让周围的邻居拆迁,好给蒋家腾出地盘。25户邻居得知蒋家扩建房子的事后,都纷纷让出自己的宅基地,而蒋家也是给足了赔偿的。可是,偏偏有个不识相的邻居周顺房,硬是不肯搬。于是,就有些地方官,背着蒋介石给周顺房施压。开始时,周顺房不为所动,后来实在顶不住压力,只好退让,却心不甘情不愿地说了句:“瑞元(瑞元是蒋介石的小名)当皇帝了,他让我搬,我不得不搬……”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得知此事后,把那些地方官臭骂了一顿,特别交代不要强制周家拆迁。直到今日,奉化蒋氏故居面临剡溪的大院右侧,还有一个“周顺房千层饼店”,嵌在蒋家大院的一角。这则陈年旧事,也算是给老蒋的脸上添了一点彩。
蒋介石与溪口
蒋介石与他的家乡溪口的关系非常紧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共产党只知革命而不恋家乡,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想当年,浙江奉化的溪口位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内,蒋介石是国民党的总裁,回趟家乡如探囊取物一般,十分容易。而毛泽东不成。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共两党陷入了激烈的争斗之中。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并不是红色根据地,他如何回得了家呢?解放后,他也是一心忙着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工作着,仅仅回了两趟家乡。再者,蒋介石在家乡溪口精心营造了他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政治避难的基地,不管是身体原因、心情原因,抑或是政治原因,都愿意回到家乡躲避一时,养养身体,换换脑筋,以利出山与共产党、与他同党中的异己者再战。而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毛泽东却不能这样做,虽然韶山是他的家乡,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首长,决不能因为此而破格为家乡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
溪口是统治中国22年的蒋家王朝的后花园。蒋介石三次下野后,都回到溪口,很多重要的决定从这里发出,不少重要的会议在这里召开。溪口小镇因此与中华民国史有了诸多联系,对民国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7年8月13日,在国民党内遭到围攻的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避居溪口。曾在丰镐房做过8年总账房的唐瑞福生前曾回忆说,当时,蒋介石住在山上的雪窦寺里,吃的鲜货如大黄鱼、蚶子、蛏子、鲜鳗、河鲫鱼等,均由他采购。每天送货时,他都能看到许多国民党军政要员,从溪口坐轿上山去见蒋介石,有时一天内竟有100人之多。蒋介石应接不暇,只好于1927年8月27日,在上海《申报》上刊登“谢绝来访”的启事:“中正辞职以来,辱荷各同志、各团体函电纷驰……恕失款接。”溪口的名声就此一炮打响,有了“民国第一镇”之称。
1931年11月22日,国民党内派系之争加剧,加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言论激起全国反对,他被迫第二次下野,返回溪口。不久,日军侵占东北,中国时局日益严峻。国民党中常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请蒋介石重返南京,主持大局。一时间,大人物纷纷云集溪口当说客。次年1月13日,蒋介石离开溪口,结束了40余天的蛰居生活。
1949年1月22日,在解放军如潮的攻势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迫于各方压力,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但他在溪口架设了2部电台,遥控南京国民政府,指挥战事。
然而,第三次蛰居家乡,并未为蒋介石换来转机。1949年清明节,他带领蒋经国夫妇和孙儿孙女,到母亲的墓前祭拜。也许是意识到大势已去,他涕泪横流地嘱咐儿孙们“多磕几个头”。见蒋经国的妻子蒋方良只鞠了一躬,他大为光火,怒斥“俄国人不懂礼节”。随后,蒋介石又去祭扫了父亲的墓。4月21日,解放军以雷霆之势横渡长江。4天后,蒋介石带着家人,黯然登上离乡的渡船。
溪口之保护
溪口虽然是当年被称为“人民公敌”的蒋介石的故里,但共产党的心胸是宽阔的,对老蒋的故里也是很宽容的,不仅没有对溪口施加手段,反而大力保护。从1949年解放全中国时起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除“文革”期间这里曾遭到一些破坏以外,溪口一直是中共及人民政府保护的对象。即使是“文革”期间,这里被破坏的程度也远远小于其他地区。
早在1949年5月6日,溪口解放前夕,毛泽东就电告解放军前线指挥机关:“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进驻溪口的人民解放军21军61师,从上到下,坚决贯彻执行这一指示。当时,官兵们的生活非常艰苦,粮食不够,一日三餐只能喝稀饭,但丰镐房里存放的20多袋大米,颗粒未动,其它所有物品也同样被保护了起来。
1956年,一位新华社记者来到了溪口,专门拍摄了蒋介石曾任校长的武岭学校的校长室,又拍了其它遗迹。据说,这些照片后来在一位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交由被访国转送台湾,送给了蒋介石本人。不知当年的蒋公看了这些照片作何感想?
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时,著名民主爱国人士章士钊,特意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溪口花草无恙,奉化庐墓依然”。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对台湾“和平统一”的方针。此后不久,经廖承志提议,中央拨出30万元专款,重修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蒋家祖坟和故居,并加以妥善保护。蒋经国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大陆官方祭祀其祖母和母亲的镜头时,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
1981年,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上,宣布“溪口茔墓修复一新,庐山美庐保养如故”,引起海内外轰动。不久,在外交部官员的陪同下,13名世界知名媒体的记者首访溪口。蒋经国看到有关报道后,多次感叹:共产党做了一件好事,这笔钱应该由我来出。
1994年,溪口这座江南古镇,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镇上的玉泰盐铺、丰镐房、小洋房等3处蒋介石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增加到8处。昔日“蒋家王朝的后花园”,现已成为溪口旅游的金字招牌,以及国民党人士的拜祭之地。
走完了溪口小镇,因时间与行程安排等原因,无法再去雪窦山了。那儿也是一处好风景,也有众多的古迹、风景和故事,是蒋介石当年钟爱之处。于是购得一些当地人制作的千层饼(是溪口特产的一种点心,据说,在一块小小的饼内,有薄如蝉翼的二十七层,所以得名“千层饼”),留存一些遗憾,结束了我的溪口之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