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科学家常常骄傲以至嚣张,而美国的科学又十分成功*... * * *
.
或许,“嚣张”这个词不是很贴切,只是很像。会不会是从我们的眼光来看,他们就“嚣张”了呢?从《生活大爆炸》来看,Sheldon个性之乖张,也不是普通的美国人所具有的特质。总体上,你不会觉得他Offensive(也许有点“二楞子”?)。其中一季的最后一集,Sheldon在火车站的椅子上睡觉,醒来时发现裤子丢了。周围人很少。他上前试图跟人说明情况,要讲来龙去脉,但人们看到他那个样子也都走开了,正如可以预料的那样。。。我推测,美国人做事顾忌相对要少一点,但肯定也有个“范式”。可以说,Sheldon 建立了一个“自洽的”范式,但配角们的“阐释”是不可或缺的。编剧和导演会用他们来引导观众,即告诉观众该“怎么看”,该喜欢谁,等等。
.
一个社会的文化,可能跟那个社会里普遍流通的心理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也许是大学第一学期,有一次全班步行到附近的墓园扫墓,应该是四月份。记得有张照片,我穿着单衣,跨在自行车上(摆拍)。我们参观了几处地方之后,来到另一个地方。有少数几个男同学不知为何不高兴,好像在议论谁(某位女生?),应该是之前某个地点发生了什么。内容记不得了,但大致情况还记得。就是感觉,咦,他们怎么想那么多?我压根不会想那些事情。都是些揣测啊或者心理层面的内容,或者是某些细小的不周到。
.
在单元楼文化中,对门、邻居几乎不说话,谁也不管谁,互不干涉、互不探究。但在另一种文化里,谁什么时候跟谁说了什么,谁什么时候跟谁在一起,谁家出了个什么事情,等等,都要互相打探、议论。
.
这可能跟生活区域的大小有关。在较小的区域中,人员比较稳定,久而久之互相全都认识了。人跟人接触的机会多,信息传播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也相对较大。从而,每个人多少都得搞一点情报工作,以求“信息对称”。否则,肯定会吃亏。再者,人与人交际总得有个媒介,肯定得说点什么。有节目的时候就说节目,没节目的时候自然是说生活了。而后者形成的习惯会压倒前者,从而保持在主流的状态。总的来说,相对封闭的小区域内,人员之间的相关性较大,互动较多,以至于“怎么看”都会在彼此之间产生微妙的影响,进而定义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注重“关系”的文化,大概就是在这种上下文中形成的。文化不是别的,它就是各种习惯的总和。
.
在甲类社会里,人们见不得嚣张。要么就盼着他失败,若此,则既解恨又“大快人心”。在乙类社会里,可能压根就没有“嚣张”这种观念。可能,我们看来是“嚣张”,但他们看来则是“challenging”,不但不会打压,反而会追捧。(小时候,电视里有时会演国外的纪录片或节目。比如,老外玩滑翔机、跳伞。有人评论那是“吃饱撑的”。现在,人群中可能还有类似的看法)。
.
又想到一个事情,关于吃鱼的“讲究”。说吃鱼啊,不能给它翻身,否则如何如何。这不是迷信。这是一种认知缺陷。在某类文化中,由于认知上的缺陷、词汇量少等原因,人们倾向于用类比来达成“认识”,从而把毫无关联的事情硬给关联起来。比如,在盘子里把鱼翻个身,就联系到翻船。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等等。这些都是认知缺陷。迷信,归根到底也是认知缺陷。又比如,最近从网上读到的故事:有个人新搬入楼房,跑楼上楼下的邻居家看看,发现自家的卫生间在楼上卫生间的正下方,又在楼下卫生间的正上方,不乐意了——“我不要在别人头上拉屎拉尿,也不要别人在我头上拉屎拉尿”。这是一种认知上的“扩大化”。没有的事,都能给说得严重喽。
.
最近想到一个“大文化”主义:认可一切文化存在,综合一切文化的优势,打造出一种能够在全世界大流通的“人工文化”—— Artificial culture !好像很难。
.
注:本文首发于群邮件[Graduate Gate..Sunday],原标题“论嚣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85934.html
上一篇:
【心路30】寻根之旅(删减版)下一篇:
【心路32】万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