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普遍情况来看,按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选择导师,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则,本科毕业生对于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不会有准确的把握;二是,研究生的基础和能力不透明,导师的培养方式也不透明,匹配和选择存在盲目性。为了增加透明度和师生资源优化配置,应该以导师的培养方式做个分类,以此分类为优先。具体方案如下 (仅作为模型方案):
由行政主导,学术委员会承接,拟定培养方式分类。比如:
A. 给课题、手把手教技术、全文批改研究生的手稿;
B. 指定大方向,书面指导研究生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包括:初步浏览论文、逐渐形成兴趣等、全文批改研究生的手稿;
C. 指定大方向,大略指导研究 (口头说一说做研究是怎么回事),不批改研究生的手稿;
D. 指定大方向,研究生作为助手,导师操刀写作。
E. 高头衔高职位,挂名导师,终年见不着面,啥也不管。
2. 由行政主导,学术委员会承接,拟定研究生意愿分类。比如:
A. 倾向于自主做研究;
B. 乐于做为导师的助手;
C. 适应可选的导师类型。
在以上基础上,研究生导师的主页上,要明确导师的培养类型,比如 C 型。同样,研究生在选导师时,填写所属的意愿分类。填写了类型后,双方都要承诺遵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