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心路29】初创之论

已有 2412 次阅读 2017-11-17 23:38 |个人分类:心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任何时候,不可“深信”初创之论。
* * *
.
昨天翻阅了《??????》第二卷。这是个三卷本的中译文集,也许是去年或前年买的。里面有一篇发表于1907年的文章(中译),作者对两年前发表的那篇文章作了个重述。我还没有细看,但已经注意到他采取了另外的处理手法,基本方程也没有出现。特别地,“钟慢”严格限制在从S系看S'中的钟。1905年的文章,原著第4节的最后两段不确切,或有一定的误导性;而原著第2节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赫然地说反了。当然,这种情况属于"honest mistake"。1907年的这篇重述文章有个“编译者注”,提到第2年(1908年)作者又发表了个《更正》,总共占了两页,“改正了文中一些错字”,又加了个评注(由于普朗克的一封信)。而斯派的书7c里提到,1907年作者和普朗克已经建立了通信联系。
.
至少有两种傻瓜:一种认为文章会跟教科书一样准确无误,另一种则倾向于揪住局部错误不放。其实,还有两种傻瓜,一种认为别人是傻瓜,另一种认为前者才是傻瓜(哈)。“傻瓜观”好像很成问题,但有时也能帮助表达意思,算是有些用处。看来作者们不大情愿主动改正那些令自己难堪的错误,而倾向于用重述的办法把确切的内容“摘”出来。这种现象值得注意。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初期的反复容易引起混乱,而真正的读者也不多。我欣赏严谨的文风,也认同“容纳”的传统(合理范围之内)。文章里的错误肯定会增加社会成本,应当尽量避免。最后的底线是,不能对他人造成显著损害。
.
文章,若是你要自己跑去阅读,遇到坑那算是自找的。但这是对于成熟的学者而言。作为导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这类情况,避免受损失。否则,导师干嘛吃的呢?1905年的这篇文章,某些局部可能误导了一些独立读者,但作者没找别人背锅,更没有损害门下的学生(好像也没有)。“运作的观点”,甚至“运作的手法”,都可以接受,但只能局限在作者自己。忽然想起来,我在哪里看到的,也许是《杨振宁文集》里写的,奥本海默曾经拿烟灰缸扔学生。他是所长没人能开除他,但不意味着他就可以那样干(后来受整了吧?)。
.
另一方面,最初的文章里储存着“原始观点”,将来哪一天要做改动,还得回到根部。1905年的文章直接联系着麦克斯韦理论中的矛盾,也做出了公认的解决。但认识不可能到此为止,将来(相对于1905年)很可能会往回追。也许就在那里明摆着。我觉得先做独立思考,再看别的文章,效率要更高一些。
.
以前批评“导师的不”是多一些,相信这个问题正在悄悄地解决当中。其实,研究生们的问题也不少。没时间去管这些事情了,其实也管不了。
.

注:本文首发于群邮件[Graduate Gate..Friday],原标题“论传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85722.html

上一篇:牛顿的仆人
下一篇:【心路30】寻根之旅(删减版)
收藏 IP: 223.11.181.*| 热度|

2 李颖业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