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3)、从自在实体、现象实体、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对康德哲学的突破

已有 4356 次阅读 2010-6-18 15:26 |个人分类:物理学哲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3)、从自在实体、现象实体、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对康德哲学的突破

首先,对康德关于直观对象的认识矛盾给与了回应。相互作用实在论认为,刺激认识主体的对象是自在实体,自在实体是可知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层次不同,以及人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我们对自在实体的认知有限。有了“现象实体”,本体和现象(或本质和现象)通过它既有了相互贯通,也有了相互区别,人的认识有限性还有了说明。现象实体的可变化性,可断裂性有了依据。同时,现象实体的可变性,还“还原”了自在实体(本体)的连续性。自在实体(本体)的一切属性也就只有潜在的意义了[16]。科学理论的描述对

象只能是现象实体而不是自在实体,因为科学理论的描述对象都是经过观察后的客体,有对现象的综合分析与建构,深含科学认知过程。一切科学理论结构都是针对现象实体而言的。

自在实体、现象实体、现象的形成都离不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形成科学理论结构的动因,相互作用实在论从动因角度讨论科学理论结构的实在性。相互作用存在于物质间,自然界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相互作用,玻色子的物质性表明相互作用本身就是物质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由相互作用形成的理论结构也就是描述物质运动的理论结构,相互作用实在论将曹天予结构实在论中的“成份”(物质)自然地赋予了“结构”,不需要人为的外推力。相互作用实在论是结构实在论中的一个版本,与曹天予的结构实在论版本最为接近。这就是相互作用实在论同结构实在论的联系与区别[17]

其次,相比较于康德的认知模式,相互作用实在论揭示出人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从自在实体到现象实体,中间还有中介传媒(观察信号)的作用,它是一个外在的既作用于自在实体又作用于人的双向作用过程。现象实体是自在实体与人加观察信号作用的综合产物。将康德的“表象”理论做了科学说明。人对自然的认知离不开主体、客体、传递相互作用的中介传媒等三个基本要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人们把“自在实体”通过观测信号到“现象实体”的认识过程以及传递相互作用的中介传媒忽视掉了,直接从物质经“自然力”到现象实体。这样,物质、“自在实体”、“现象实体”常不加区分地统一看成“本体”。同样,在康德那里,正是只注意分析人的感知能力,而忽略了这一“能力”的活动过程或认知进程是如何进行和实现的。

第三,相互作用实在论明确了现象实体的三种认知进路。在当代,现代物理学、生物生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在哲学上对“感觉表象”进行深入思考提供了更加详实的科学基础。就我们的研究,“现象实体”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认知途径[18] 。首先,“自在实体”通过光等中介传媒

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主要是视觉系统),在人的大脑中引起“感觉表象”认知“现象实体”。其次,“自在实体”向“现象实体”的转换,不能由人的感官和大脑直接认知,而是通过感官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等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被观察物的形象。第三,“现象实体”还有一种间接认知方式。那就是人不能直接感觉,而是自然现象通过人的观察,由已有的经验、知识、理论和逻辑基础,为研究对象建构“形象”。这是康德感性、知性、理性的综合应用,是进一步补充人大脑直接认知功能的不足。

总之,现象实体是基本自然力作用产生的“自在实体”与人及观测信号作用的综合产物。不借助观测信号作用(中介传媒),人就不知道自在实体是什么。“自在实体”、“现象实体”与“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既不能混同又不能隔裂。“现象实体”包含有一个科学的认知过程,是沟通自在实体与现象的桥梁。除主体、客体之外,人类认知世界的“中介观测信号”亦是“感觉表象”必备的客观基础。自然界既没有没有时空的物质,也没有没有物质的时空,人类认知的时间、空间概念,必然打上“现象实体”时空特征的烙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336618.html

上一篇:2)、现象实体与现象
下一篇:现象实体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哲学意义。
收藏 IP: .*| 热度|

5 钟炳 陈湘明 侯成亚 唐常杰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