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读《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警惕文化产品泡沫化泛滥(作者:仲言)”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当前一些文化产品快餐化、泡沫化泛滥的现象确实令人忧心。事实上,科技论文也是如此。该文说,“君不见,某些当红演员每年可在数十部影视作品中出镜,所饰角色均可透露出明星们跑场、串场的匆忙与倦怠(笔者深信,有不少剧本或编导粗制滥造,最近笔者就欣赏了一部“故弄玄虚”的连续剧);某些高产作家每年有数部长篇小说问世,本应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已演变成口水大观(笔者确实在书店也见到了被书商们炒得“沸沸扬扬”的“某朝那些事儿”连篇累牍,作者出了一卷又一卷,据说利润不薄);有多少并不新颖的观点被冷饭复炒,随意放大,催生出批量的学术垃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确实是当前文化市场的非常现象。其实,科技界的学术论文,不也是如此吗?某些高校的硕(博)士生导师,每年大都有数名至数十名学生在其“麾下”听其调遣。这些学生助手与导师们的共同“产品”(包括论文、设计、试验、软件开发,等等),其真正创新的东西并不多。大多数是没有创新的较为粗放的“产品”。许多论文不过是一种“冷饭复炒”的重复劳作,或是“随意包装”的无创见实验而已,因而严格说来,这些都是一批“学术垃圾”。就以地学学科论文来说,具有“真知灼见”的论文确也有,但也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大多数作者(第一作者)往往都是研究生(现今高校仍然规定,学生答辨前要正式发表论文,一个正在求学的学子,论文还未答辨就要求他能写出能发表的论文,那还要导师干嘛?这是政策制定者本身的问题,姑且不论)。当然,笔者并不否认优秀的研究生也能写出高水平论文,但他们大多是为了满足校方的要求,勉强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粗制滥造的“产品”,撰写出各式各样的所谓学术论文,然后到处投稿,说实在的,现在各种绘图软件、计算软件应运而生,多如牛毛。投稿稿件,文理尽管可以不通,但图形一定要精美,以便于蒙混“外行”学者。据业内编辑人员抱怨说,现在,好一点的刊物,每年的退稿率相当高,而那些一般刊物,其稿件质量总体堪忧。笔者为一些刊物审稿时早就发现了这些问题。真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有什么办法呢,你说建议退稿或再审,结果过了一段时日,他又来了一篇,还比前更差,只好再建议退稿或再审,如此层出不穷,原因何在?个人孔见,此乃社会大环境之所然。不客气地说,急功近利。例如,现象之一,多少年前就已被研究过的问题,如今某些年青学者也拿来“炒冷饭”,稿件既无新意,方法依样画葫芦(当然,这里绝不包括那些有志于某一问题的深入钻研,而不断有所发现的年青学者)。现象之二,解决研究问题的思路是重复前人的劳动(老方法,甚至连方法都不对),所取得的成果没有实质性进展。现象之三,对所研问题的前因后果不甚了解,连该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知之甚少,亦或对其研究历史断章取义,就连该领域的开山鼻祖是谁,都十分无知,却把几个现代洋人的观点拿来唬人,暴露出某些年青学子阅历浅薄而又毫不虚心的缺点。…。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至于近来不断见诸报端或媒体爆光的种种并不光彩的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现象,笔者很有感触,可如今却终于理解了。这些人无非是出于“利益驱动”,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确是损人利己行为。只有健全法制才能杜绝此类事件重演。
总而言之,上述种种文化科技非常现象,事实上并不奇怪,其主因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为“急功近利、金钱万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几乎不可阻挡。笔者深知,现在在职人员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有时我也十分同情现在的职场人员(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的苦衷。但是,作为社会的整体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只能是围绕我国现行奋斗目标,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只有这样,社会风气才能好转。而目下,任何怨声载道的宏论都无济于世。只有社会大环境得到了改善,我们科技文化界的种种不正之风才能彻底纠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