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论读书 精选

已有 7155 次阅读 2010-12-14 11:48 |个人分类:一家之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论读书, 学历教育

 

古人早就说过:“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说过,“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走向进步的重要途径。读书实际上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生活。读书使人上进,使人懂得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历教育就是读书的过程。

关于读书,中国大学者,林语堂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一段精辟的见解,他说“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读书的本质,心灵而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读书向来都称为雅事、乐事。”他在《论读书》一文中,不无讽刺地说道“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的本旨。倘若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实在可悲。”

这段话,今日读来,颇有同感,如今社会上所出现的种种以读书“求功利”的现象与林语堂所谴责的现象又何其相似啊?最近,据传媒报道,民意调查显示,年轻一代,不以诚实劳动为荣,而是千方百计追求那些“炒房、炒股、炒金、炒彩票、搞赌博”的所谓“快速致富”一族,已然形成一种时尚,一种倾向。这使人不无担忧。?

作者认为,读书受教育,求学历,本都是个人成长过程的必经之途。但在校读书的学子们有几个问题,应值得注意:

(1)在校读书本身是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其间大多是读教科书或讲义,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所谓“博览群书”那是指更为广义的图书而言。须知,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科技时代,早已不是80多年前的民国之初,也不是新中国建国之初可比拟的时代,在这样的国际化、知识化、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大潮之下,客观世界的各种知识信息,如同澎湃的知识海洋一样,真是日新月异。可以说,今日的大学毕业生或是硕、博士生们,所读之书也是极其有限的。任何学者,在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最多只能是某一领域的专门家而已。所谓通晓一切学科的学者、大师,真是凤毛麟角,除非天才。所以,作者以为,一切大学的教师、学生乃至毕业生们,切不可自以为学了很多知识,已是“饱读诗书”很有学问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都是“志得意满”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2)有的学生以为,学校图书馆存书不多,可读之书极为有限,自认为已无书可读。而有的教师,因其教学效果很差,却又偏偏遇到个别学生喜欢在课堂上看其它书藉,甚至小说,而发怒。这两种极端情形,作者以为都不可取,原因在于,教书的人没有将学生的精力吸引到本门课程中来,对于爱读书的学生如何引导其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而另一方面,不爱读书的人,那怕再多再好的书,他都不感兴趣,这种人有的是。如何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不过,喜欢读书的人,随时随地都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总想多读一些书。就根本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3)读书乃是求学问的一种途径,所以,读书一定要有思考,只有思考了才能有读书的效果。我们绝不要象小和尚念经那样地读书,而应以“心以积疑而起悟”的警句来思考书中的疑问之处。倘若书上怎样说,你便怎样答,一字不错,这叫做“记问之学”,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某门知识时,倘若你能猜中教师心中要你如何答法,照样答出,得了一百分,也并不稀奇,更不必沾沾自喜。自以为该门课程你知道了一百分,其实你何尝知道了那百分之一。目前,不少学校所以非注重记问之学不可,完全是为了“应试”,为了追求“升学率”。所谓“应试教育”,大家都反对,但这又好像是一个怪圈,所有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摆脱不了这一怪圈,尽管有关部门再三强调“素质教育”,但事实上仍然是在搞“应试教育”。

4)人在幼年时期都是好学好问的,孩子喜欢问这问那,这都是正常现象。不过长大以后,因受到各种俗见俗闻之影响,反而失去聪明的光泽,渐渐变得迂腐。而读书便能破除俗见陋习,恢复人之灵性。当然,如果死读书本,固持陈念,死记硬背,必然培养出庸才。因此,读书的意义在于,使人虚心、通达、而不固陋偏执。文革时期所谓“书读得越多越愚蠢”的论调,那是欺人之谈。其实,对于求学问,大多数过了半百之年的人们,就会感悟到:儿时自以为“什么都不懂”,上到大学时又自认为“什么都懂了”,及至毕业后,步入社会才知道,还是“什么都不懂”,尤其对于社会、人生、学问、见解等等更有切身体会。现在,有好多大学生,自以为他念过“心理学”、学过“历史、地理”,修过“经济学”、学过“数理化”等等,所以觉得他自己什么都懂了,可是,一到毕业后,人家问他联合国在哪里,他说“书上未念过”,人家又问世界大战有几次,涉及到哪些国家,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军国主义,等等,他一概都不知,都说“书上未念过”,所以又觉得什么都不懂。等到有一日,他出国“渡金”或考察,又在国外混到一张文凭或学位,于是,他又“志得意满”起来,回国后,到处招摇撞骗,动辄用几句洋文洋话,忽悠那些不懂之人,并自以为:我是引进的人才,今日在某某大学做学术演讲,明日又在某某研究所作学术报告,俨然以某某学者、学术权威而自居。如果求得一官半职,更是沾沾自喜,娶妻生子,购房,买车、进出于高楼大厦,自认为人生就应当如此萧洒。殊不知,他(她)们久不读书,孤芳自赏、固步自封。当今社会,由于物欲太强,许多人都有功利心态,反而影响了不少人的读书兴趣,有的甚至鼓吹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现在诚实劳动者,发不了财。而那些一夜暴富者,靠的不是读书求学,而是“炒股”“炒房”…总之,巧取豪夺,非法谋利。于是,社会上出现了种种怪象,年轻人不太爱读书,而那些常读书之人,每每都是那些年迈老人、退休教师或教授们,真是老当益壮,原因在于,其思想无功利之纠缠,脑海中那些陈腐的东西,反而得到了净化,他们往往比中青年学者读书学习的兴味更浓,思路更为开阔,而因其常常读书,与时俱进,所以心灵并不曾固化。这样的一群人,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5)读书、做学问,必须有强烈的兴趣和愿望,不可勉强,只能因势利导。例如,有的人喜爱数学,有的人喜欢物理、化学、生物,有的人喜欢文学艺术,有的人则喜欢地理历史或人文科学,等等。由于当今科学分支繁多,门类百出,人们的兴趣爱好,纵有千万条,也是正常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正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在培养人才方面,在读书兴趣方面,如果逆势则必无成就。树木的南枝遮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待毙。河流遇到矶石悬崖,必会转向,不会硬冲,只要顺势流下,总有流入东海之日。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读书求学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世上并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之下不得不读之书。但是,有你所应读的,并非我所能读的,有此时可读的,彼时不可读的,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孔子说:五十可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尚不可读《易经》,到了年过半百方可读《易经》。过去有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当然,这都是经验之谈,无非是说年轻气盛不宜读水浒之类的’打斗书’,而年老迂腐不宜读三国之类的’用计书’。但是,总的说,读书一定是要有兴趣。也许开始时你对某门学问并无兴趣,但有某次机会触发了你的某种兴趣这也是常有的事。比如我本人上大学之初,对于气象科学一无所知,即便大学毕业后,也不知应当从事哪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为好,可见人们的读书兴趣,有可能是先天就有的,也可能是后天培养的。例如有的孩子,受其长辈的影响,从小就喜爱音乐或美术。

总之,读书是为了求真理,求知识,读书必是学历教育的正途。读书不是为了功利,为功利而读书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00-393430.html

上一篇:学问之道
下一篇:读韩愈《师说》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17 刘洋 张学文 杨学祥 赫英 葛肖虹 陈国文 吉宗祥 彭春艳 齐霁 李毅伟 丛远新 赵新铭 李宇斌 曹建军 黄锦芳 郭冠华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