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性知识或学识一般又都称为学问,例如,哲学是一门系统性的知识或学问。物理学、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等也都是各种不同门类的系统性知识或学问。倘若我们在学习某一门知识时,有问题而不请教老师,更不问同学,也就学不懂或学不会这门知识。所以,学问也是指“有学必有问”之意。什么是“做学问”?所谓做学问就是研究某一门知识,因此,人们将做学问与搞研究看成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术语。
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大师级学者蔡元培先生早在1917年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就曾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可见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场所,至今这个理念没有改变,而且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至于如何做学问?如何做成学问而成为一名大学者,大师,或是天才人物。则多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这一点上中外学界都有其基本的共识。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认为,文化思想(含科技)的创造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对学问的真正兴趣爱好;二是有充分的自由探讨;三是有充足的闲暇(即时间之保证)。这三条缺一不可。而就这三个条件来看,除了第一条,涉及个人主观因素外,第二条主要是指学术自由的环境,当然这又与社会环境有关;但第三条除了社会环境外,它与个人因素也不无关系。
在此,作者无意于探讨外部环境问题,只想就个人研究学问或学习知识问题做一些探讨。作为一个立志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人,必须有科学的治学之道。但是,作为一个学者,首先需要具备一个学者的人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老话: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也可以说,所有做学问的学者最为重要的根本保证就是做人。古人云:“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是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正所谓“读书积德”四个大字。自古以来,许多有名望的世家都是靠积德行善,而要想具备高尚的人品,只有读书。又古人云,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换句话说,读书做学问即使不能成名,却可使人品德高雅,而修养德行,不期回报,自然心安理得。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草心。试想古代这些先贤们,何来的“经费”或“稿酬”之说?他们却为人类的文化和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教授在其著作《近数百年我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中,曾这样写道:“假如我们的探索动机是为“求知”或“求真理”,则往往是在无边的领域里由一些构想出发,按逻辑,继续不断地推行,这就是“科学”探索的要义。可见,科学探索是追求真理之举。这种求知求真,并非受任何时代和环境的束缚。例如,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中国古代的李时珍编出了《本草纲目》,他们并未被什么“功利”所吸引。相比于中外科学先驱们,现代科学界的人们似应有些“汗颜”之感。作者由此想到,近年来大气科学界所遇到的种种挑战,莫不如每年都要面对公众的质疑:为什么今年的气候会反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自然灾害一个接一个,从气象上来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我们的业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对于各种极端天气气候的成因解释也几乎每次都是以“大气环流异常”做为理论上的最终原因,而再无什么新意了,谈不上更深层次的分析。据作者所知,公众对此类科学解释并不满意,但却又无可奈何!
按照“科学探索是追求真理之举”的观念,作为大气科学工作者的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应是责无旁贷的。而非现今人们经常听到的所谓“厄尔尼诺-娜利那”,“北极振荡”现象等等一头雾水的科学概念之说教。更有甚者,有些公众曾用调侃的语气说“全球变暖”是个框,什么都可往里装,其意无非是讥讽科技界的学者们,将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各种自然现象甚或社会现象统统归于“全球变暖”原因。
所有这些不能不使我们反思“学问之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