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台诏的气候背景
看到题目,首先上网搜索一下,什么是轮台诏?看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发布的《轮台诏》,大呼一声”尤里卡“,过瘾过瘾,汉武帝的困境,显然就是气候变冷,轮台之戍,难以为继,《轮台诏》不过是让汉武帝较为体面地结束战争动员状态,给自己的历史地位取得相当的回转余地。汉武帝是政治高手,还需要问么?按照本门的独门秘籍《历史火灾气候周期表》,公元前135年是冷相气候高峰年,前104年是暖相气候高峰年,前81年是冷相气候高峰年,所以轮台诏发布的气候背景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作出上述判断?前135年 ,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夏四月,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辽东高庙灾。同年,汉武帝派遣重臣汲黯到河内调查火情,汲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一下火灾调查(“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反而强调当时的水旱之疫,这说明当时是冷相气候高峰年。冷相火灾靠导热蔓延,传热效率不高,所以火灾蔓延慢,火场伤亡少。冷相火灾多饥荒,所以吸引了汲黯的注意力。汲黯非常不重视火灾调查,要么他是混蛋小人,要么当时是冷相火灾,火灾频率高,但是火场损失少,显然后者更符合当时的情况。
公元前104年, 柏梁台灾。柏梁台之灾,本来是一次典型的木构建筑火灾,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可是,事后的越巫向汉武帝建议,再造宫殿需要”高大之“(“柏梁灾,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越巫的建议,翻译成消防术语,就是增加防火间距,防止火灾蔓延。所以,当时人的看法,是认为当时的气候是暖相,采取了暖相防火措施,这代表着当时气候的暖相特征。另一方面,公元前99, 李陵放火,“上风纵火”。这说明当时的暖相气候,火灾在气流不稳定的环境中,容易蔓延失控。通常暖相气候多降雨,所以不容易失火(历史文献中的火灾记录少),但是一旦失火,容易成大灾(因为大气层不稳定,风助蔓延,所以暖相火灾往往会提到大风,如”反风止火“是暖相火灾的标志之一。),比如大兴安岭大火,是最典型的暖相火灾,其中的火旋风,也是美国湾区大火的火场特色。
下面的冷相气候周期,只有一条记录:“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夏旱,大雩,不得举火。”对于这一条,郑玄注以为,雩是因为“阳气盛而常旱”,而“阳气盛,又用火于其方,害微阴也”。雩,是古代求雨仪式,说明当时比较干旱少雨。如果从消防的术语来认识,就是由于风干物燥,当地不得不通过“禁火”之策来防火。通常禁火是因为缺水干燥(燃料容易失火),所以禁火通常发生在冷相气候高峰年,比如廉叔度在成都的火禁(公元80年前后),石勒禁火发生在330年前后,柳宗元逃火发生在公元806年。又比如公元133年/206年/330年/474年,中国发生四次气候推动的禁寒食事件,寒食是禁火节,为什么要禁止呢?因为气候太冷了,健康的诉求超过了对防火的诉求,所以当时必然是冷相气候高峰年。用当事人的对防火的态度来考察当时的气候背景,非常有效。关键是通过火灾的常识,来深入认识当事人为什么要这样防火?防火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事人作出的必然是针对当时典型气候的有效选择。
一旦确认了上述三个气候高峰年的参考点,我们就可以认识到轮台诏发布的年代是气候逐年转冷,干旱逐步增加,轮台产出逐年减少,后勤需要逐年增加的时段,所以汉武帝顺应时势,颁布了《轮台诏》。说白了,汉武帝的《轮台诏》与朱重八的“广积粮”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应对冷相气候的政策措施而已。罢轮台,不就是减少支出,相当于“广积粮”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