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眼看狄青之死 ---- 说说宋代的火灾文化
昨天,央视百家讲坛正在说的是《狄青之死》,狄青死于宋代的文官制度,死于全社会对禁军(包括消防队员的军巡铺)的轻视和敌视氛围,即使到今天,重文轻武还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我碰巧在《中国消防通史》和《中国火灾大典》中看到这个话题,立即看出了当时的冷相气候氛围。这里说说我的依据。
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就记载了北宋名将狄青因半夜烧纸祭祀而被贬谪至陈州的经过:“京师火禁甚严,将夜分,即灭烛。故士庶家凡有醮祭者,必先白厢使,以其焚楮币在中夕之后也。至和、嘉祐之间,狄武襄为枢密使,一夕夜醮,而勾当人偶失告报厢使,中夕骤有火光,探子驰白厢主,又报开封知府。比厢主、判府到宅,则火灭久矣。翌日,都下盛传狄枢密家夜有光怪烛天者,时刘敞为知制诰,闻之,语权开封府王素曰:‘昔朱全忠居午溝,夜有光怪出屋,邻里谓失火而往救,则无之,今日之异得无类此乎?’此语传于缙绅间,狄不自安,遽乞陈州,遂薨于镇,而夜醮之事,竟无人为辨之者。”
想想狄青也不冤枉,在这个冷相气候的火灾高发期没有禁火,承担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碰巧这件事与朱全忠的例子类似,导致谣言广传,所以导致了狄青被贬被问责的悲剧。问题在于,很多人可能看不出来为什么他会被厢使(派出所长)看到?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就明白宋代的消防文化了。
为什么狄青夜谯会被看到?第一,这说明唐代的市坊制已经解体。唐代人都是圈养,开市闭市,都是击鼓为号。所以唐代没有什么望火楼的问题,因为什么也看不到,都在大院内哪,既防火也防盗。所以唐代禁夜,却不禁火。宋代无法禁夜,只好禁火,这是建筑文化不同带来的不同管理效果。第二,这说明当时有专人负责夜间观察,这些观察使(探子),是禁军的底层,白天睡大觉,晚上要守夜,看到有火光,立即把火报(军巡铺的很重要一部分,是马匹。宋代缺少马,可是军巡铺必须备马,因为领导(厢主,居委会主任)要睡被窝,需要及时报告。第三,当时有夜谯的习惯,但是狄青过午夜动火没报告,因此有劳厢主(居委会主任)、判府(地方法院院长)从暖被窝爬起来,影响很大。
那么,为啥京师火禁甚严?因为这是冷相气候的高峰年。狄青夜谯的发生年代,是1056年,3年后,周湛在襄州,叶康直在湖北兴化,陈希亮在鄂州(武汉),都需要办消防,这说明当时的冷相气候是相当明显的。其中,周湛在襄州办阻火,而叶康直和陈希亮都是办防火,当时是冷相气候,需要后者,不需要前者,结果周湛虽然拆了1500道墙,结果被告扰民,免职回家,不久即死,给我们留下了防火致死的独一案例。冷相气候火灾多,一个人可能看法有差异,如果同时代的人都采取冷相应对措施,只有他采取暖相应对措施,当然是扰民了。其实他没有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属于过度执法,免职也是应该的。那么火禁到底算冷相措施还是暖相措施?冷相,禁火停水消防队,是冷相气候防火的三大法宝。
如果前推60年(一个气候周期),我们会发现陈希夷(陈抟老祖)的“慎火停水”的防火办法(冷相应对措施),后推60年和120年,我们会发现福州的荔枝被冻死的两次寒潮,分别发生在1110和1178年。宋代的气候变化是相当可靠的。所以,狄青夜谯发生在一个冷相气候周期,是因为气候问题导致防火形势紧张,缺乏防火意识的狄青,因为家人的失误被耽误了。
那么,狄青之死的背景是朱温失火事件,那是什么样的气候背景呢?朱全忠出生在852年的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砀山)。假如柳宗元被火灾骚扰的元和年间810年是冷相气候高峰年,那么870年也应该是冷相气候高峰年。该年附近中国倒是没有什么防火记录,不过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宵禁记录(夜间火禁),发生在公元872年的牛津地区。也就是说,英国发生的冷相防火应对措施,可以证明朱全忠失火的时代,是冷相火灾高峰年,所以他的邻居也就高度紧张,看到火光就会过敏,这是冷相气候带来严重防火形势的结果。狄青夜谯与朱全忠失火,大约相差180年,整整三个气候周期。原来两者的气侯氛围和防火形势是相同相通的,只不过朱温成王,狄青变寇而已。气候影响,略见一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