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眼看独克宗古城大火
如何认识社区大火?
2014年1月11日凌晨1点30分左右,香格里拉古城四方街发生火灾。最新的说法是
房屋为土木结构街道狭窄;
独克宗古城地势相对较高;
天气寒冷消防栓不能供水;
降水稀少天干物燥风又大。
第一条按照火灾动力学来解释,由于建筑的土木结构,所以风干了水分,是纯燃料,燃烧起来温度高,这是所有古建筑的内在缺陷,即燃料负荷高,点火容易。街道狭窄会导致送水不方便,不过这很容易通过加长水管来解决。公元1672年荷兰人范德克发明消防水管,街道狭窄就从来不是灭火的主要问题了。
第二条,古城相对位置高,因此供水不便,这是消防水系统设计的内在缺陷,却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把水库/蓄水池的水平面位置高于该城的任意点,就足以保证消防泵浦启动了。另外古城位置高,对于火灾蔓延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向上蔓延容易,向下蔓延困难,这是因为浮力向上。(即周易的说法“火性炎上”)。不过,古城位置高,会有过山风,风大会加速蔓延,这是不利因素;
第三条,天气寒冷,消防栓不能供水,这应该不是问题,因为美国绝大多部分地区都是干式消防栓(我想中国也一样,尤其是高海拔地区太冷,只能用干式),因此不存在危险,因为主要水管是埋于地下数尺深,应该不会受到天气的干扰。当然,有一种可能性,当初的设计参数不足,导致消防水管埋藏深度不够,不能应付当时的温度。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消防水库结冰了,这是消防水的主要问题,通常通过在室内储水来解决。北京故宫不是用308座门海(铜水缸)来蓄水防火吗?这些水缸每年消耗的木炭(防止结冰),比那些贝勒和格格们多。故宫的消防水是有专人包干负责的,结冰是消防管理上的大事故,不能懈怠。自古消防从来不是廉价的,只是我们享受免费消防太久了,以为消防很廉价,这是认识的误区。
第四条,降水稀少,这是典型的冷相气候的特征,寒潮干旱瘟疫,这三者是一起来的。风干物燥是因为寒冷,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离开了。风干的结果物燥,物燥的结果是导热性降低,导热性降低的结果是内部散热能力下降,而表面升温加速,所以点火加快。所以,所有的冷相火灾都有干燥的贡献,这也是中国的经典名言“水流湿,火就燥“的火灾动力学解释。中国遭受城市大火最严重的城市,首推杭州(临安/仁和/武林),其次武汉(鄂州/武昌/汉口),两者都是湿度大的地方,在寒潮当中,湿度变化大,所以更容易产生大火。湿度大,则火灾不容易发展,因此湿度是木材的防火保护神,一旦寒潮来临,木材的保护神没有了,就会发生火烧连营了。那么为什么北方城市几乎没有城市大火呢?第一,北方缺乏木材;第二,北方一直寒冷;第三,北方一直依赖防火间距而不是湿气来防火,因此寒潮对于北方城市没什么影响。而南方那些过度仰赖湿气的城市,如果洛阳在汉代,建康(南京)在南北朝,洪州(南昌)在唐代,温州杭州徽州鄂州在宋代,杭州在元代,徽州杭州福州在明代,巴州杭州广州在清代,柳州在民国(1928年),都是因为湿度变化而遭受灭顶火灾。拿古代的城市大火来比照独克宗古城大火,其特征原因和结果都是一目了然和显而易见的。
还有一条原因,官方是不会说的,就是海拔3300的独克宗古城,其氧气浓度大约为17%,因此不容易点火,点火以后火焰温度低,火焰蔓延慢,有利于人们直接干预和控制。但是,这种蔓延是有条件的,其条件是必须在开放空间,不能有炉膛效应,如果有炉膛反射热量,那么点火可以在接近零氧量的空气中发生,这是锅炉运行的常态。所以,那个失火的场所和环境很重要,正是那个蓄热的炉膛结构,导致火灾克服了低氧的限制,成为一场大灾。
中国古代无消防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火灾大典》中记录了40000次火灾,扣除一堆偶然性的因素造成的大量垃圾火灾,中国1850年之前(比较好辨认)发生过680次城市大火,这些大火都是大面积数百家损失的规模,最多是1201年的杭州大火,过火5万多家。1949年到1996年间,中国发生过1043次社区大火,这些社区大火至少烧掉30间房,最多1000间房,因此和独克宗古城大火规模差不多。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的火灾?第一,气候周期性变化,冷相干旱有火灾,暖相大风有火灾,这些都是记录在《吕氏春秋》上的火灾经验。第二,中国有人祸论,自从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之后,人祸论一直是用来对付灾难的挡箭牌。只要处理了人祸,我们就不用调查真相了,就可以“不折腾”了,在这方面,最懂得问责制真谛的是汉武帝和乾隆,一有火灾就“罪己诏”,他把责任揽下来,别人还敢调查真相么?这两个糊涂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消防文化。现在我们也是只要问责,不要教训的灾难文化,董仲舒和汉武帝是源头。第三,中国没有正式的消防。很多人感到奇怪,我们向来是以古代消防而自豪的,为什么没有消防?我研究消防通史发现,中国古代消防的名目特别多,军巡铺,防隅军,火甲,禁军,救火兵丁,潜水军等,不一而足,基本上都是临时性的举措,有火就凑集,没火就解散。中国历史上唯一比较专业,比较正规化靠近罗马消防队的时期,大约是1210年到1286年(马可波罗)之间的防隅军,其他的时间,都是拿那些脸上刺字的军人来滥竽充数,只要气候改变了,这些消防队伍就解散了。事实上,他们本来就是职业军人,临时客串一下消防而已。因此中国古代没有消防,没有消防这个职业,没有消防这个观念,也没有消防的设备。
那么,怎么才能算消防?第一,你得有专业队伍。这一点,我国只有宋代是职业军人,还算专业队伍,其他都是保甲而已;第二,你得有专业设备,靠勾叉水桶办消防,任何老百姓也能干。罗马消防队伍Vigile有攻城用的抛石机开辟防火道,这是他们专业的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的消防队伍几乎是没有像样的专业设备,因此很难与军人区分。第三,你得有专业知识,这一点比较困难,知识来得都很晚。但是,有几点要素抑制了中国的民办消防的产生,因此导致了中国在消防制度上是独一无二的。
唐代以前,火灾主要发生在皇宫,因此与老百姓无关。唐代温暖,市坊制有很好的防火墙和防火间距,因此唐代的火灾从来不是问题。宋代寒冷,破墙开店也有很大的火灾风险,可是军事消防插手,抑制了地方消防的发展。事实上,赵匡胤最害怕的就是地方消防实力的发展。只有在1210年的温州,宋代历史提到一点厢界义社(就是民办消防)的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是官办临时性的消防组织。元代温暖(即欧洲温暖湿润的中世纪晚期),基本没有火灾问题,只有1342年典型的暖相气候造成的杭州大火。元代奉行保甲制和连坐,用严刑峻法对付火灾,所以火灾不是问题。明代1450年到1500年之间有一个竺可桢发现的温度降低时段,导致大量的火灾问题(特别是徽州),可是明代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税制不好(朱元璋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税制成了骚扰老百姓的祸害),不管什么问题都要收税,经过潜规则和火耗之后,老百姓为消防税收而暴动(1580年),因此明代的消防不成气候。清代闭关封海锁国,不关心商业发展,缺乏燃料积聚,因此也难以发展消防。1949之后,紧接着是1953年的冷相气候高峰年,神州到处是火灾,我们都当作敌我矛盾封锁处理枪毙了,也没有消防问题。2010年福州大火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当代的城市还是有可能发生大火的,尤其是老城区,防火间距小,消防基础设施不足,更有火灾的危险。但是,我们有问责制,问责制是通过替罪羊来转移视线的好办法,所以我们没有消防问题。
为什么问责制是消防的敌人?因为消防是依赖历史经验工作的,为了问责我们得不到真相。比如,乌鲁木齐德汇大火的消防栓问题就是独克宗古城大火消防栓问题的预兆,去年湖南靖州大火就是独克宗古城大火的预演,这些本来应当吸取的教训,被问责制放过了,只有一声声叹息。
古代冷相火灾的历史经验
古城大火,非常符合冷相火灾的特征:气温低(意味着空气干燥),缺水(难以扑救),没有大风(因此火场伤亡低),靠拆墙来灭火。对于这种由于气候变冷造成的火灾,我国古人主要总结了3种应对措施。
禁火。禁火之策,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4200年前的山海经时代。黄帝时代叫做”节用水火“,然后以寒食的形式存在于民间信仰中。中国有三个”禁寒食“的名人,汉代周举(公元133年),三国曹操(公元206年)和五代石勒(公元330年)。注意他们做出禁寒食判断的时间,刚好存在60年周期。他们禁寒食的目标,不是为了消防,而是为了健康,因为当地太冷,鼓励寒食会出人命的。不过,他们并没有完全禁止,否则就没有唐代的寒食节日了。唐代流行寒食,是因为唐代温暖,寒食对于生活的影响不大,唐代刀耕火种经济发达,需要寒食的保障。等宋代温度降低,寒食就消亡了,刀耕火种也随着改土归流而在主要地区消亡(边远山区还有)。宋代以降,寒食被清明所替代了。
停水。停水之策,最著名的是宋代陈希夷的建议“慎火停水“(公元989年),其实公元80年的成都(廉范),公元235年的洛阳北宫德阳殿引水消防;公元300年的洛阳(陆机,《洛阳记》中的大铁镬),公元809年的江西李渠(李将顺),公元960年的南汉刘怅(防火大桶),公元1026年的司马光砸缸,公元1089年的苏轼(杭州西湖),公元1227年的疏浚李渠,1395年,徐便开辟水井消防用,都是为了停水防火的考量,其中有强烈的全球变冷的气候变化因素。
消防队。扣除临时性的灭火行动(如公元前564年的乐喜火政),中国的消防组织出现得相当晚,公元1032年的开封宫殿大火,可能导致军巡铺的诞生。公元1056年的狄青夜谯事件,可能有军巡铺和望火楼的存在。1068年,开封大规模裁撤军巡铺(因为气候变暖,火灾频率下降)。1158年,福建胡舜举把中央采纳的军巡铺推广到地方(即当时的福建省会南平)。1208年,杭州才正式扩大军巡铺(防隅军)的编制。1210年,温州的地方志愿消防组织才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1477年,《工部官差巡视街例》颁布,也是要加强地方防火努力。1575年,庞志鹏在福建又恢复了一点水铺的实践。1662年,天津救火会成立,1669年,刘兆麒在杭州组织消防队伍,1723年,盐商查日乾继续开办天津的救火会。这些消防队伍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气候变冷。变冷产生的火灾虽然多,但蔓延慢,所以好控制。
所以,从历史经验看,独克宗古城大火失控的原因是应对气候变化不利,没有采取好古代防火的三大对策:禁火、停水和加强消防队伍。
古城大火的性质,与去年靖州大火是一样的,与韩国崇礼门大火有着相同的灭火困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