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他是职场宠儿? -- 兼谈读书无用论
今天一个学生在下课时告诉我,即将本科毕业的他拿到了4个Job Offer, 两家研究所,两家核电厂,都是很好的单位,优厚的收入(不含bonus的账面收入超过拥有博士学位的助理教授的水平,后者是公开的,可以随便查到)。我虽然对核电消防领域的热门形势有所了解,看到学生如此成功,还是让我感到吃惊。为何他是职场宠儿,而其他人就很困难?为何读书好未必保证好工作?这里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并推出一点我的读书无用论。
我这个学生,看上去就是头脑缺少一根筋的人,上我的水力学和喷淋灭火课,认认真真作,可是总是不能作好,总有一点缺憾,距离好学生的标准总是差一点,似乎对数学很感冒,属于先天不足的那一种。可是,他有一项特质,就是思考比较慢,爱较真,说话慢条斯理,一看就有从事安全工作的潜质,这可能就是他职场成功的秘密。安全工作,不需要头脑太灵活的,需要有从事单调工作的耐心。需要有服从权威的态度,却又拥有敢于挑战权威的气质,这一点,不要说HR,就是我也能看出,所以他的成功,其实是气质的成功,是个性的成功,与读书多少真的关系不大。读书多又如何?读书多的人,干不了某些单调的工作,而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让人作一辈子螺丝钉,也许这是国人欣赏的稳定,这里的人大多耐不住,所以跳槽频繁,只不过因为工作缺乏挑战。能够从事简单工作,却又不乏雄心壮志,就是我对这个学生的印象,所以高薪收买是用户的必然选择。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也不能忘记,那就是他从事的是核电消防,这个在去年日本核电灾难之后,异常火热的领域。他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从事半工半学,耽误了按时毕业的机会。可是他在核电消防领域工作,一个人人都相互了解,背景几乎透明的领域,他的工作业绩,早就是猎头公司的香饽饽,所以他几乎没有发简历,都是猎头推荐,用户找上门的,用户所看中的就是他曾经为核电厂打工的背景,也就是说,他不仅气质配合,而且经验充分,属于不再需要特殊培训的专业人才,所以,市场热门也就是可以预料的结果了。
我们系有两个方向,消防和安全,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气质。消防需要面对挑战,所以需要敢于面对陌生问题,需要较高的数学训练;安全需要面对规范,需要面对不同的质疑有灵活的气质,所以作人的情商要求高。很多人没有学多少东西,可是轻轻松松拿到高薪(从事石油领域的安全工作),他们认为他们的安全培训很重要,可是我看那是他们的气质找对了领域,属于气质的成功,而知识的培训有一点影响,但关系不大。为什么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面对市场的机遇不同?因为HR的眼光狠毒,能够看出你的气质是否匹配那个位置(关系到他的成功),而你的校园教育,不过是敲门砖,让人家认真研究一下你的简历而已。
最后说一下读书无用论,国内把它当帽子,乱扣乱议论。那位不能找工作的研究生,是自己感到气质不配合,即使勉强从事,也会很不甘心。既然人家有自己的长远计划(从事写作),那么个人的选择与读书无用论何干?看了那么多议论,只觉得浅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个人的成功,需要有Take risk 的勇气,我们不能作伯乐,至少不能作落井下石者,让他自由发展去吧,未来社会需要自由发展的成功。
中国最大的浪费,是教育的浪费。多少丑恶现象,都是打着读书的名义,让人读死书,干蠢事,说闲话,弃自我,从事温顺的工作。社会是稳定了,个人的前途却被社会消磨了。“刘项原来不读书”, 他们读书能够超过清华“学霸”么?如果一个社会还是以“范进中举”为荣,这个社会有救么?个人的成功,其实是自我认识的成功,只有读书与个人气质相结合,读书才能发挥应有的果效。国内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看不到市场发展的前景,教育环节与社会需要的脱节。其实,这是废话,经济都是被严格管控的,所以我们就难以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了。不过,社会发展形势不是能够严格控制的,所以我们需要关心天下大事,而不是迷信读书。不能跳出读书的迷思,就不能迎接市场的挑战了。这就是我的读书无用论,读书需要配合个人的气质和发展需要,否则不如不读书。
既然气质决定成功,那么还要教育干什么?因材施教,发挥共振的果效。知道学生的背景,通过提供符合性向的教育内容,很容易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个人的经历都是有用的,这就是孔子所以推崇的个别培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美国班级规模比较小,更容易发现学生的气质。按照人口的比例,中国应该有很多乔布斯,中国的乔布斯们在干啥?在为分数奋斗,在为博取他人的笑脸而努力奋斗,这不是一种浪费么?就此而论,读书有用论,也是一种慢性毒药,对当今社会作用更明显。
乔帮主的老师,一辈子最大的功劳就是发现了乔帮主,我们作老师的,何尝不是希望如此?学生的成功,其中就是老师的成功,也是院系的成功,还是学校的成功,更是社会的成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