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烛秋光冷画屏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之《秋夕》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孤单的主人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逼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能够抬头看天的人一定是闲人,而主要去看牵牛与织女星的人,则一定是心中有所期望了。主人在地上形单影只,牵牛织女星虽然相望,相距太远,依然寂寞。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又“冷”又“凉”, 令人感到景物的凄凉。二、四两句写动作,虽然是动作,依然从单独的行动和无奈的眼光中透出深深的寂寞。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主人的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整个一首诗都是在说寂寞,即使是行动(扑流萤,看星辰),也是透出深深的寂寞和寒意。可以说是写寂寞题材的诗歌精品。
杜牧与李商隐,时人号称小李杜。李商隐的官运不行,可以说是孤独寂寞的人,却经常在想着热闹。杜牧是官宦子弟,几乎没有吃过苦,却能写出如此寂寞的心情,也算是某种巧合。同样是蜡烛,都是在室内,为何玉溪诗中能够表现出热闹的景象(“分曹射覆蜡灯红”),而这里则表现出深深的寂寞和寒意呢?根据辐射理论,依然可以解释由于环境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图:晚唐时节小李杜
是银烛秋光让画屏变冷的吗?不是,是空间大和环境散热快,导致的心理感觉是冷色调的,充满寒意。通常我们说秋高气爽,那时因为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改变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人体散热因为这些条件的改变而更加容易进行。
通常我们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而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会上下波动。当环境温度低时,温差增加,我们会因为散热损失而感到冷;当环境湿度低时,密度差增加,我们会因为水分损失速度增加而感到干。两者同时出现(以及相应的气压低),给人的感觉就是秋高气爽了。
为什么画屏令人感到冷?因为画屏是用来分割空间的,而室内的任何物体都是在随时与环境进行换热辐射。一根蜡烛虽然放出光与热,但空间越大,周围物体反射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小,温度低的物体,辐射的波长长,容易在路径中被吸收损失。这样物体的能量损失多而反聩少,就显得很有凉意了。所以通常卧室都是不能太大,就是为了避免空间造成的能量损失,进而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为何夜色凉如水?人体的冷暖感受,并不完全取决于温度,还有能量密度的要素在里面,如果换热的密度大,单位时间损失的能量多,仍然会令人感到凉意。同样温度的水和空气,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1000倍,所以同等温度速度条件下,水给人的感受是更冷一点,这种感觉完全是主观的,取决于人体的先验感受。所以拿夜色和水相比,更能突出深夜的寒意。换热的强度可以用仪表测量出来,感受的寒意则还跟当事者的心态相关了。
有道是,只影形单画屏冷,殿广人稀银烛寒。秋高夜深星星数,寂寞心情凭谁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