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考虑到第一篇文章打击面过大,环球时报立马补上一篇带安抚性质的评论。这篇评论似有纠偏第一篇文章之嫌。
“试问,那些长期在西方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能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大学(应该算知名)砖家如此明目张胆的排“外”,初看大吃一惊,细想,也在意料之中。
原标题:环球时报:高校教材人才都莫崇洋媚外
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04/c1053-26508292.html
教育部长袁贵仁近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就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在文章中提到青年师生是敌对势力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并提出要坚决抵制那些传播西方错误观点的教材进入我们的大学。可以说,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将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巨大考验。
笔者认为,当前高等院校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在高校领域没有解决究竟应该“依靠谁”的问题。高等院校是思想的阵地,也是意识形态的发源地。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崇洋媚外。比如高等院校试图从西方国家引进所谓的专业人才,提高中国高等院校的知名度。试问,那些长期在西方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能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只有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让高校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潜心研究中国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健康发展。现在动辄花费巨资从国外引进所谓高端人才的做法,实际上是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全盘西化,是一种典型的“自毁长城”的行为。
一些学校直接将西方国家的原版教材作为课堂教材使用,丝毫没有意识到教材中体现着西方国家浓厚的价值观。部分高等院校的负责人认为,西方国家的教材分为两种,一种是传授知识的教材,可以采用最原始的版本,甚至可以通过购买版权的方式直接引进;还有一种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教材,这部分教材可以批判使用,但不宜大规模传播。这种说法似是而非。
笔者认为,西方课堂教材实际上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如果掩耳盗铃,认为西方国家的教材只包含所谓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存在价值观传播的问题,那么,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
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应当和国外高校开展长期的学术合作。但是,如果一方面把意识形态看做是独立存在的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却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教科书,加大从西方国家引进人才,那么,这样的发展模式非但无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反而会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丢盔卸甲。
笔者认为,要解决高等院校意识形态混乱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必须尊重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师潜心学术研究提供足够的空间,不允许行政人员对教师指手画脚;第二,必须破除高等教育崇洋媚外的思想,在引进西方国家社会科学理论时要做到去伪存真,防止将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全盘吸收;第三,必须着力培养了解中国国情的高校教师,大胆鼓励大学教师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作者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
社评:高校海归决非核心价值观的对立面
来源:环球时报
由于近来围绕如何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产生争论,舆论场出现一些相互对攻的声音,它们似乎都被对方逼得有些极端。近日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宣称,“那些长期在西方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能在这个的高等院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以这样的口吻谈中国大学里的“海归”教师,非常不应该。这是一种错误的引导,是把“海归”教师们推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对立面,否定他们与国家的同心同德。我们相信,这决不是国家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初衷。它既不可能是政府的意见,也决非中国主流社会的认识。
新中国的几代海外归国知识分子都热忱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是为国家每一代科技发展奠基的骨干力量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怀抱赤诚之心,挥洒青春乃至献出毕生精力。他们不仅是中国进步的推动者,也参与打造了中国自信。
钱学森、邓稼先那代“海归”堪称爱国的典范,今天活跃在高校的新一代“海归”也开始了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程。选择回国是对他们国家认同的一次重要检验,这里既是他们的国,也是他们的家,盼望祖国好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中国怎么才能好呢?很多归国人员因为见得多,有更强的认识能力。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到了国外回头看今天的中国,更能发现它进步之快,运转之高效。对中国的一些问题,也能产生更实事求是的分析,知道它们的大多数都不是中国特有的,而中国对它们的解决也常常是最认真的。“中国无论如何不能乱”尤其是绝大多数“海归”的共识。
有抱负的海外中国知识分子一旦回到日新月异的祖国,很容易拥抱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优秀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到头来变成了最坚定的爱国者。
改革的中国只有同时作为开放的中国,才会是成功的。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可以看成一项改革,它的目标是培养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一代新人。而这个国家已与世界连为一体,这样的培养过程不可能是封闭的,新一代人将在与世界互动中实现自我的强大。
在国内受教育并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同样人才辈出,他们与“海归”各领风骚,也各有千秋,大家对世事人生的认识往往殊途同归。在新中国的每一个时代,这两个群体之间都不曾有过明显的思想及意识形态鸿沟。无论什么时候以及什么地方,都没听说过他们曾是两个对立的阵营。
因此在高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候,“海归”教师和“非海归”教师之间也不存在一条界线。试图在他们之间发现“不一样”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违背,那样做会伤很多人的心,而团结和社会凝聚力在这个时代比什么都宝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