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色情的感性泛滥——“九零后”性行为低龄化思考之一

已有 9734 次阅读 2008-8-30 16:2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色情的感性泛滥

 

——“九零后”性行为低龄化思考之一

 

 

流沙河先生的好友Y先生是我非常佩服的人,所以写文章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放一段他的语录在自己文章前面,就如同文革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一样

太太敲门问:“睡了吗?”  
Y
先生说:“睡了,啥事?”  
太太说:“繁体的亲爱两个字,我不会写。”  
Y
先生说:“亲爱的,你记住,亲要有见,爱要有心。亲不见,爱无心,便是简体字。” 

 

 

 

 

昨天来自《广州日报》的一篇《“90后”性行为呈低龄化  12岁已尝“禁果”》引起了注意13岁少女怀孕8个月去做引产,初二少女怀孕5个月竟无知觉,直到体检才被查出;15岁的女生在医院的厕所中生下男婴;16岁的女生被家人送到医院引产、上环……诸如此类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突现了“90后”青少年学生中过早性行为引发的种种问题。正如人民网在转载这篇文章所加的“编者按”中所说的:这种令人震惊的事情不应仅为“90后”带来更多的责备,更应该反省和调整的,是整个社会。

“性”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在有些场所是褒义词,但一旦与那些生理还未成熟的少年发生实质性的关系时,它就有些不妙了(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我们常说,艺术之类的“人工产品”从属于生活,或者说生活是源,艺术是流,但是,生活在任何具体时空场域中的人们,其行为方式也必会受到他们所接受的具体意义结构的规范,这就好比我们在长期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中会形成具有阅读特点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这样的一些习惯和趣味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所以有人认为生活也在不断地模仿艺术。

我们与社会的互动共生,让(外国)人心生这样的揣测,靠着美国好莱坞一些恐怖大片的启发,恐怖分子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一”,而且靠着那些暴力场景的鼓舞,恐怖分子的内心不仅没有恐怖,反而充溢着强烈的快感。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粗鄙化,书籍和音像制品(当然包括网络)不再那么赏心悦目,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人们日常接触到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往往不是展现人类感性经验“从美丽走向美丽”(李泽厚)的进化过程,而是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内容,导致人们感性心理的普遍色情化。这样,色情本身便成为一种成功的产品和商品——人们变得对于色情居然有如此旺盛的需求,甚至每天都要消费大量的这种色情。换句话说,(青少年经常所触摸的)各种书籍和音像制品有许多在客观上不断向人们当然包括青少年提供源源不断的例证,作为“丑的历程”。甚至有可能是“麻木——刺激——更麻木——更刺激——直至麻木不仁……”。那种感性的色情经常不断的沉淀,就会在人们内心深处导致一种更加深层的色情,一种真正化入当代人类本能深处的色情。

一旦进入青春期性意识(已经)萌芽时期,生活在枯燥而单调环境里的青少年,就有可能受好奇心的驱使下意识地去寻找与性相关的内容。他们日常所接触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中一些色情方面的内容又反过来刺激他们朦胧的欲望。而那些更为裸露的色情产品像浓烈的麻辣味道,一旦它把他们舌头娇嫩的味蕾细胞灼伤,就会让他们的舌头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因为他们的感官只有借助更强的刺激才能兴奋起来。而痴迷于这种强烈刺激的人,会在心里产生一种模仿意识。所以,拥抱、接吻、抚摸等边缘性行为在一些中小学生那里犹如家常便饭一些中学生谈“性”起就像家庭妇女谈论油盐酱醋那样大方自然。

一旦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这种意识就会在一种可能是近乎游戏心态下转化为实质上的行动模仿。所以,在法国文论家基拉尔看来,没有任何欲望是主体自发的,所有人都是“时尚”的奴隶,“他者而且只有他者能够激发欲望,不仅如此,当实际经验与他者的意见相左时,他者的意见轻而易举就可以占上风”。下面的数据和记者的调查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点。

 

在《佛山市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报告》中,非住校高中生中在“有特殊异性朋友”“有边缘性行为”两项指标上,比住校高中生分别高出了1.84.7个百分点。据记者了解,由于住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管理比较严格,在相对封闭的校园内也不容易接触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而非住校学生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法完全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管理上也比较松散这样,那些非住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那些对他们来说有些超前的东西,而家长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疏导教育。于是,那些我们不想看到的事情就发生了,在并不违规的交往过程中,在不怎么反常的情境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36701.html

上一篇:冷漠毕竟不是大度
下一篇:中秋的快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