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中秋的快乐

已有 4411 次阅读 2008-8-31 09: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秋的快乐

虽然只是刚刚踏进“三秋八月”的门槛,但是早上灿烂的阳光,雨后高晰的能见度让我看到体态轻盈、风姿绰约的中秋迈着浪漫的舞姿朝我们走来,听到了中秋圆月的邀约。

因为她,我们才有宝贵的三天假日,得以暂时抛开单调的学习,或繁重的工作和纷扰的人群。

因为她,我们才有时间去看望不在身边的父母或儿子,让一家人非常轻松地在一起,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陶醉在那种并不常有的温馨之中。

因为她,我们可以暂时平抑一下内心的浮躁,和包括父母、子女在内的亲人重温先前幸福的时光,感受那种久违的纯净快乐。

因为她,我们可以暂时离开月球表面光秃秃的真实,而回到关于嫦娥、吴刚、月兔和桂树的美好而浪漫的传说中。

因为她,我们得以有机会沉醉在那些优美的月光诗文里,并任其拂去心灵的尘埃,让日渐粗糙的心灵变得鲜活起来。

因为她,我们得以有机会和家人和朋友到那些名闻天下的赏月佳处,去欣赏月光和她的孪生姊妹——诗文,品味辉煌璀璨的中秋文化。如果有幸能够让一两粒月光的种子在自己的内心孕育出美丽的月光之诗中秋之文,以丰富月光家族,中秋文化,那更是快哉快哉。

 

 

中秋赏月(参见http://www.shiandci.net/zhongqui2.htm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后来约定俗成在八月十五日。这个季节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开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赏月佳对http://www.shiandci.net/zhongqui3.htm

(一)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注: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二)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注:  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三)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注:  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四)杭州西湖水月亭联:

水凭冷暖  溪间休寻何处来源  咏曲驻斜晖  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  亭畔莫问当年初照  举杯邀今夕  天上嫦娥认我不

注:  此联典雅明丽,富于想象力。

 

中秋赏月  天月圆  地月缺
游子思乡  他乡苦  本乡甜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  明日年头  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夜五更  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  中秋八月之中

 

中秋诗词http://www.shiandci.net/zhongqui4.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36787.html

上一篇:色情的感性泛滥——“九零后”性行为低龄化思考之一
下一篇:对联欣赏(之一)
收藏 IP: .*| 热度|

2 李侠 wuqiwen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