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应九三学社韩启德主席邀请,参加了一个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参观访问了十家坐落在中关村的高科技微小企业:
韩主席的原意是借用我在美国创业的经验,比较一下中美的创业环境。而调研的结果更让我吃惊。我的结论是:中国的创业环境太好了!至少在中关村是如此。
在国内,政府是最大的VC, 北京各个政府部门(管科技的,经济的,财政的,知识产权的,和中关村管委会等)对高新小企业都建立了一整套政策,也都投入巨额资金。可喜的是,这些措施产生了可观的成果。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的发展和充实,具体体现就是3W咖啡店的桌子:
这家公司的起点不象一些其它参观过的海归创业那样有“远大理想”;他们创业不是为了“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或者“让中国人吃得起好药”,而是简单又实际的“having fun and survive"。创业的起因是为了好玩(和争口气)让一些搞互联网的朋友有一个自己的咖啡馆便于聚会。可是创业者辞职办起了咖啡馆以后为了生存,而发展成多个业务的公司,包括孵化器,猎头等。
我认为,真正的创业者就应该是这样的,那些调子唱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是在创业。调子是唱给政府官员们听的,有的时候灵,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恐怕这样的空调子也不灵了,至少是格格不入。
在3W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创业者的热情,他们的想法不亚于硅谷,他们的行动也不逊色于硅谷,他们得到的政府政策也是其它地法没有的:中关村准许他们咖啡店里的每张桌子都有一个“地址”,座号可以注册公司!
我以前的一些博客里面介绍过美国创业环境好的几个表现:成立公司容易,雇人容易,解雇人也容易,找资金容易,创业成功后回报丰厚。如果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中关村,我认为它都具备了。
在3W,一个桌子能注册公司,门槛已经够低的了。有许多政府政策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创业资金,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者也不难(比如我们参观的Face++, 梦想实验室等都是聚集了“无产阶级”创业者的好地方)。
我认为,中关村的创业环境已经非常好了。我经常去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都没有中关村这样的氛围。
真正做得好的公司都不缺钱,比如3W, Face++, 北京创客空间等。因为他们的创新成果谁都看得懂,他们的创业热情离大老远就能感觉到。所以投资者很认同。
中关村还缺什么?政府还能做点什么?
和硅谷比,中关村缺少成功经验。拿得出手的联想,百度,用友,小米等企业都是很好的创业榜样,但原始创新不足。创新企业得到的估值还不够高,退出后得到的回报还不够丰厚。而这些都不是政府能做的,该做的,这些都是市场行为。
中关村不缺人才,也不缺创新和创业的环境。政府能做的不再是花钱浇灌“苗子”,而是锄草排除障碍。创业者需要人,钱,和时间。而综合考量三者的就是效率:在单位时间里钱和人能办多少事。如果能把效率当作考核标准,而不是统计投入了多少钱,引入了多少人,那就好了。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创业还真需要年轻。看看那些80后,90后的创业者,他们更象真正的创业者:有激情,有想法,有能力,有自信,说实话,办实事。他们有顶天的技能,更有接地气的实干精神。相比较,一些“老海归”们就显得out了。
如果我是20-30岁的创业青年,削尖脑袋也要进中关村:上午和深夜去创客空间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边干边学;下午晚上去三大不六(3W, 北京市规定公司名称不得用英文,所以有了这么一个不三不四又搞笑的名称,政府还是管得太多)参加活动充电,编织人际网络和找风投。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一年,没有不染上创业病的。
中关村的经验和硅谷的经验一样,在其他地方很难复制。因为创新创业是一个气氛,一个文化,不是一个政策,一套行政命令就能建筑起来的。我的博客经常讨论创新和创业的问题和体会,目的也是想整理一下思路,看看是否能把这个“禅”讲出来。看来,还真不容易,不然,创新创业不就更普遍了?
相关博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