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创新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 精选

已有 8682 次阅读 2011-12-5 02:23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网上热传的“宁波市出5000万培养1400个乔布斯样的创新人才”,宁波市有关部门出来解释说是被夸大了。可是不管是否夸大了,这里面都有一个观念上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是特意培养出来的吗?能刻意培养出创新人才吗?

在中国,我们的“大一统”文化很强调至上而下地“选拔”“培养”。如果没有伯乐,连千里马也终究会被埋没。所以中国的人才都是“被”人才的:被选拔,被培养,被奖励,被崇拜。

读Steve Jobs传记,你会发现他的成长过程几乎没有“被XX"的痕迹,相反,所有现有的规章制度都可能成为禁锢他发展的枷锁,如果他出生在中国,他就会失去很多“打造”了他个性的环境和机会:

(1)未婚先育的父母在养父母环境下长大。在50年代的中国,这是不可能的。
(2)小学就开始淘气,在学校里面结伴恶作剧,没有被开除。如果在中国,这样的“怀孩子”早就被修理,改造了。
(3)淘气捣乱还有家长捍卫说:“他是天才,淘气是因为老师们不知道如何教导他”。父母让他感到 "Special"。而中国的孩子们,甚至是博士们,听话才能有机会。
(4)从小就从他父亲那里学到:做院墙,连他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格外认真。而在中国,连别人看到的地方都在造假。
(5)家里的房子是著名民用建筑师Joseph Eichler设计的,简单,实用,独特。让他从小就欣赏简单,优雅,又服务于大众的产品设计。
(6)从小在旧金山湾区长大,周围有很多航天和军工企业,到处都有身怀绝技的工程师。这个环境除了让他很早就接触电子产品以外,更种下了“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的概念。硅谷的环境:芯片产业的兴起,风险投资的普遍,邻居和朋友中都随时能听到看到创业的故事。
(7)1968年,十三岁的他认识到了宗教的虚伪。后来转新佛教禅宗,不是求永生,而是“通过不同的门,进入同一个殿堂”。
(8)体验各种毒品。
(9)碰到Steve Wozniak这样的天才。在成立电脑公司以前就“创业”生产违法的盗用长途电话“蓝匣子”。
(10)没有学历,经验的年轻人,也能拿到$250,000美金创业。

。。。。。等等,从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成长有太多的“偶然”因素,而批量地把偶然变成必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说法不可行的原因。

我在两天前的博客里比较了美国小孩学跳舞和中国小孩学跳舞的事:美国更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尽量鼓励她们有个性,独立发挥;而中国则强调整齐,统一,纪律,服从传统模式。这看上去是小事,可是反映出来的却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事:



创新如禅,不能言传,只能靠醒悟。越是想“教导”,说出来的东西就越不象。所以说,创新者很难“培养”,只能“野生”。千里马不都是靠伯乐去发现的,更主要的是给千里马创造施展技能的空间。


乔布斯也不是培养出来的。政府在鼓励创新上能做的不是去扮演伯乐的角色,而应该去把那些圈养的马放开,让她们都有奔跑的机会,然后给跑在前面的发奖。


政府如何鼓励创新?这也是欧洲,亚洲的的一些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想从美国学习的。可殊不知,美国政府并没有鼓励创新的诀窍,美国的众多创新并不能归功于政府。创新是蕴藏在文化中的,不是法律和政策能驾驭的。


“制定一个五年计划,投入一笔资金,培养出一批创新型人才”这样的口号和政策能让政府官员们觉得是尽力尽职了,可是实际上很难达到预期目的:(1)因为创新是不能计划的;(2)象乔布斯那样真正的创新者也不在乎金钱;(3)所有批量生产的东西都有模具,有模具的东西就失去了特别,也就不能称为创新了。

不过,如果我是政府,手头有5000万要花在鼓励创新上,我又能做什么呢?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问题,我还真没有答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514983.html

上一篇:体验中美教育方式的不同
下一篇:心理学研究结果:越有创意的人越容易造假
收藏 IP: 69.1.36.*| 热度|

43 黄晓磊 曹聪 吴飞鹏 许培扬 曾杰 徐耀 李兆林 吕喆 李毅伟 刘洋 傅蕴德 廖德华 李方和 李宇斌 张骥 武夷山 余国志 秧茂盛 王又法 丁邦平 刘晓峰 牛丕业 孙康 金拓 王孝养 麻庭光 安海龙 尧中华 孙国涛 汪育才 王节涛 杨正瓴 周杰文 赵凤光 陈筝 梁洪泽 者仁王 wgq3867 zhangcz07 zhouguanghui azby66 xiaxiaoxue86 a34878098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