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出版的《肥胖》(Obesity)杂志上,发表了人工甜饮料及加糖甜饮料与肝内脂肪浓度相关性的临床试验结果(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intrahepatic fa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研究的目的是验证一个假说:在大量饮用加糖甜饮料的超重及肥胖人士中,若用人工甜饮料代替加糖甜饮料,则肝内脂肪浓度将明显降低,也就是脂肪肝好转。
这项研究共有30人参加,他们的BMI高于25公斤/平米,每天至少饮用660毫升加糖甜饮料。最后有27人完成了为期12周的干预研究。
结果显示,饮用人工甜饮料的肥胖人士,肝内脂肪浓度降至原先的74%,而且肝内脂肪浓度高于60毫摩/升的人,其降脂作用比肝内脂肪浓度较低的人更显著。
这项研究成果的“潜台词”就是,脂肪肝是“喝”出来的!当然,喝的不是水,而是糖,而且不是“冒充”糖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 糖尿病是吃大米饭吃出来的吗?),介绍大米饭与糖尿病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除非大米饭能诱发炎症,否则不可能诱发糖尿病。
事实上,大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经口腔和胃肠道的淀粉酶降解后,就会生成葡萄糖,所以“一碗饭就是一碗糖”的说法是很贴切的。
在过去的饥饿年代,多吃饭是保持体力的唯一方式,“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饿得慌”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东方人吃饭比西方人吃肉健康多了。
现在营养丰富了,饭就不能吃得太多,否则多余的葡萄糖就会转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脂肪储存在皮下可形成单纯肥胖,而储存在肝脏及其他内脏组织就会引起各种代谢病。
不过,请大家注意,这项研究的参试者均为超重及肥胖人士,他们体内原本就有低度炎症,而炎症才是导致脂肪在内脏积累的终极原因。
因此,健康人吃大米饭是不会得糖尿病和脂肪肝的。换句话说,患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先决条件有两个,一是慢性炎症,二是高糖摄取。
当然,“上了年纪”的人,体内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炎症,所以饭还是少吃点为妙,糖就更不能多吃了。
附:
研究:10天不吃糖人体就会发生变化
2015年12月12日
糖在营养学上又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近年来,糖逐渐成为“甜蜜的负担”,因摄入过多糖导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专家曾在《自然》杂志上公开提出,糖是历史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摄入多了如同慢性自杀。值得欣喜的是,美国医学专家近日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只要10天不吃糖,人体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十天,血压、胆固醇都好转
美国加州大学儿童内分泌科教授罗伯特•拉斯汀博士选取了43名肥胖儿童,进行了一项持续10天的试验。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尽可能地去除了受试儿童饮食中添加的糖(包括有甜味的蔗糖和面食中的淀粉等多糖),比如用酸奶代替甜面包和点心、用水果代替薯条等。试验结束后,孩子们的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降低了,糖耐量(人体分解糖的能力)则有所升高。这说明,糖对人体的害处是可以逆转的。
大量证据表明,糖摄入多了,会导致“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诱发心脏病,招来糖尿病,还会增加患脂肪肝、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这项新研究无疑给人们带来希望。拉斯汀博士指出,尽管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据,但相信这一效应在成年人身上同样会显现。不过,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的一位专家也指出,减少糖摄入仅仅是改善健康的一部分,控制脂肪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坚持锻炼等同样重要。
三类隐形糖不得不防
世卫组织曾就糖摄入量指南草案公开征询意见,草案建议成年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左右,约25克。但一项调查显示,每个中国人每年会吃下19.6千克的糖,相当于每天吃50克,是世卫组织推荐量的两倍。
如今,许多人会有意识地减少糖果、甜点和甜饮料等的摄入。然而,生活中有许多“隐形糖”,吃起来并不甜,但更加值得警惕。其一,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以及速溶咖啡、芝麻糊等调制饮品,是“添加糖”最大的藏匿者。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糖,却不含膳食纤维,无法抑制血糖上升。其二,饼干、面包以及蛋糕中,也含有糖。比如每百克面包中约含10~20克糖,还不算本身的淀粉含量。其三,在中国饮食中,糖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调料。比如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大概含糖25~30克,一份红烧肉约含40~50克,而加工肉制品和番茄沙司、烧烤汁等调味酱里,也藏着不少糖。
控糖,不同人群各有侧重
健康的成年人。要对“隐形糖”加以防范。学会看加工食品的标签,看看每百克含糖量有多少。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糊精等含量较高,最好不要买。
特别爱吃甜食的人。应该从转变观念开始,主动减糖,每天少吃一种含糖食物,或者选择替代品,比如用水果代替甜点、用蜂蜜代替白糖,同时做菜时少放或不放糖,享受菜的原味。
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异常的人群。除了科学吃主食、减少糖摄入外,还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随意用瓜子等零食充饥,过分迷信无糖食品等。不少宣称“无蔗糖”的产品中,可能含有淀粉、糊精、油脂等配料,吃完后同样会升高血糖。
儿童。家长要限制他们吃糖的次数和数量,包括巧克力和烘焙食品;让孩子少喝果汁、可乐等甜饮料。
来源:生命时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