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读Nature“肠道菌群热”评论有感 精选

已有 8794 次阅读 2014-8-23 00:24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肠道菌群

Nature在8月20日发表了一篇有关“肠道菌群热”的评论,即使不看内容,光看题目就足以惊世骇俗:“微生物组学值得适度质疑”(Microbiome Science Needs a Healthy Dose of Scepticism)!而文中的一句话更是一段掷地有声的警世格言:“新闻发言人必须停止夸大研究结果,而杂志主办者必须停止对这些结果囫囵吞枣”(Press officers must stop exagerating results, and journalists must stop swollowing them whole)。

这显然是为当前已经泛滥成灾的“肠道菌群热”降降温!西方媒体勇于对自己掀起的“肠道菌群热”说不,其魄力非凡、勇气可嘉!试问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反思和检讨精神呢?这篇文章可自由阅读,欲查阅全文者请点击以下链接:Microbiology: Microbiome science needs a healthy dose of scepticism。若你只想读中文,可参考孙学军博主的博文:警惕夸大肠道菌群研究。谢谢孙老师为翻译改写此文付出的辛勤劳动!

以下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感想,可能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研究肠道菌群的专业人士也许在情感上接受不了。但是,我这个人历来只坚持真理,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而且只对事不对人,若有得罪之处,敬请海涵!

一、过分夸大肠道菌群的保健或致病作用貌似是个骗局

人人都使用过抗生素,人人的微生态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失调,但并非人人都是病人。逻辑其实很简单,人体免疫系统足以控制微生物群落的整体规模,使之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肠道菌群与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肠道粘膜免疫功能)就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之间则是一种拮抗关系。

当某种微生物过度生长时,表明拮抗关系暂时被打破,并对肠道构成免疫压力造成免疫激活,而免疫激活作为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抑制微生物的异常繁茂消除免疫压力,但同时也会产生炎症介质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炎症久病不愈迁延成慢性,那就必然是“万恶之首”、“百病之源”,引起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等在内的多种疾病。

二、肠道菌群及其各种“组学”(omics)犹如为了创新而创新

正如微生物学家承认的那样,从数量而言,微生物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0倍,而且种群组成十分复杂,个体差异非常显著,几乎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但微生物学家们硬是拼凑出“时髦”且“唬人”的微生物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新领域。

可是,经过多年的研究,也只是主要利用细菌16S RNA的宏基因组(megagenome)测序分辨出厚壁菌门(肥菌或坏菌)和拟杆菌门(瘦菌或好菌)。由于16S RNA的进化保守性,基本上无法区分细菌门纲目以下的科属种。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大肠杆菌作为好菌的代表,恰恰含有激活免疫系统的内毒素(endotoxin)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说它是好菌显然是自相矛盾

三、“肠道换菌”可能是误导,而“粪菌移植”更像是商业炒作

人体肠道微生物越少越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无菌生活”,只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可能让肠道完全无菌,但可以设法让肠道少菌,这样人体的重大疾病至少要减少一半以上。有人可能拿动植物之间的宏生态关系来类推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关系,认为人的肠道没有微生物绝对不行。肠道微生物有什么好处呢?它们不仅越俎代庖地分解脂肪让人发胖,而且把人吃下去的药物降解成没有任何药效的无用产物甚至对身体有害的毒物。

可是,有人极力鼓吹“肠道换菌”,甚至渲染“粪菌移植”,那纯粹是误导和炒作。也许输一次液(抗生素)或喝一次酒,这些外来微生物就立刻“横尸遍野”,让不菲的花销瞬间付诸东流。有人可能不信,益生菌过多对身体也是不利的,因为它作为异种抗原(免疫原)仍然会激活肠道粘膜免疫系统,至于危害程度如何则取决于不同个体的免疫耐受程度。

我认为,肠道菌群根本不值得在医学领域大张旗鼓地开展研究,也不宜毫无根据地探寻某种特定微生物与某种代谢疾病的关系,因为微生物之于人体实际上是慢性炎症与代谢疾病的关系,而微生物与慢性炎症之间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关系。因此,与其研究肠道菌群如何保健或致病,不如研究慢性炎症如何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我很赞同一位不知其实名博主留言中表达的观点和立场,他似乎有着未卜先知的本领,把肠道菌群问题看得如此透彻,甚为佩服!

[14]qiyuansui  2014-8-17 21:25

1、任何活的有益菌和有害菌都不能食用:人体内细菌已经多的无法承受,任何细菌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都会造成感染;2、人们可以研究一种象(治蛔虫)那样的肠道杀菌药,净化肠道;3、人类不能指望细菌来支配平衡,细菌就像“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谁引入的越多,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寿命越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821566.html

上一篇:国家基金课题,你中了吗?
下一篇:激光测血糖,准确且无创
收藏 IP: 219.130.236.*| 热度|

5 宋秀锋 赵美娣 强涛 印大中 杨顺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