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谁敢质疑美国“大牛”? 精选

已有 10746 次阅读 2012-6-26 07:37 |个人分类:教研心得|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癌细胞, 阿司匹林, 结肠癌, 化合物

 

大概关心抗肿瘤药物研究动态的同行们还记得今年年初媒体报道的“超级阿司匹林”这件事。这个所谓的超级阿司匹林是一种以阿司匹林为母体制备的同时能释放一氧化氮和硫化氢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其令人震惊之处在于它对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抑制率比阿司匹林高10万倍,而对其他6种癌细胞株的体外抑制率也有成千上万倍之多!

我们当时看了这篇论文后,在万分惊叹之余也生出一点点疑惑,作者在评价超级阿司匹林抑制肿瘤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时,为什么没有使用任何一种常规化疗药作为阳性药进行对比?既然超级阿司匹林具有如此“神效”,为何不把这一突出成果发表在更有影响一些的杂志上?尽管我们心存疑惑,但这篇文章中有关阿司匹林能使血浆ɑ-肿瘤坏死因子(TNFɑ)升高20倍的结果还是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我们想,既然TNFɑ的血浆浓度如此之高,它必然会刺激巨噬细胞大量释放一氧化氮(NO),而两者都有抗肿瘤作用,网上搜索也看到一些阿司匹林可抗癌或防癌的消息,莫非阿司匹林抗肿瘤的机理就是依赖其诱导产生TNFɑ及释放NO?可是,该文得出的NO测定结果之低,既让人失望,也令人费解!更使人顿生狐疑的是,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炎药,没有理由刺激促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啊?

带着上述诸多问号,我们决定重复这个实验,但仅仅将重点放在测定阿司匹林是否促进TNFɑ和NO合成上。于是,按照文章中介绍的方法,用市售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给小鼠灌胃,然后测定血浆中的TNFɑ和NO浓度,可是发现它们的含量都非常低。难道我们把大鼠换成小鼠就导致结果完全不同?如果是这样,在大鼠身上得出的结论又如何适用于人呢?

为了减少药片辅料对测定结果的可能影响,我们又改用Sigma出品的乙酰水杨酸(化学试剂)再进行测试,结果还是如出一撤!无论是3小时还是3天,测定值都没有太大变化。在此一筹莫展之际,我们只能冀希望于该文作者的指点,看看是不是我们的实验方法与他们不同导致了这个结果。于是,我们给该文的通讯作者Kashfi写信,询问实验的详细流程。庆幸的是,他很快就回了信,并附上详细的实验方法。

尽管我们不明白为何在给药之前要禁食3天,但我们还是“依葫芦画瓢”地重做了,然而我们的测定结果依然如故。前后做了几个月实验,至此我们已然没辙了。可悲的是,尽管我们通过重复实验斗胆质疑了“大牛”的这项研究工作,但却无法解释他们得出的结果究竟有没有错以及错在哪里?

说句大实话,即使到现在,我们依然在怀疑自己所用的试剂盒、试剂、方法等是否可靠!这是我们缺乏自信?还是我们科研作风严谨(笑)?我们该不该将结果整理出来公开发表?或者我们是否应该继续与作者善意沟通?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之所以对这个实验结果如此感兴趣,不仅仅是对可能存在争议的结果提出有理有据的质疑,更重要的是希望揭示阿司匹林抗肿瘤的机理!

Google了一下这位Kashfi,是位伊朗裔科学家,在纽约城市大学任教,他早在2005年就发表过一篇有关能释放NO的阿司匹林作用分子靶点的研究论文(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042578)。更早的一篇提到阿司匹林与NO的综述发表于2002年(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936617)。他现在更是红得发紫,不知有多少电视台和新闻媒体采访过他。国内外同行们,你敢质疑这位美国“大牛”的工作吗?

 

超级阿司匹林.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585896.html

上一篇:唤醒“斗士”——起死回生的T细胞
下一篇:如此乌龙,该谁领责?
收藏 IP: 14.215.73.*| 热度|

28 吴飞鹏 吕喆 陆俊茜 武夷山 彭海杰 水迎波 梁建华 马陶武 曹聪 吕洪波 王伟 吴云鹏 吉宗祥 郭向云 印大中 苏德辰 孙学军 刘晓松 虞左俊 金拓 徐长庆 张玉秀 占礼葵 zhanghuatian SCIindex neilchau dulizhi95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