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科学家的“功劳簿”该有多厚? 精选

已有 3909 次阅读 2011-2-10 00:04 |个人分类:教研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自然, 科学家, 纳税人

 
    科学家的“功劳簿”当然是越厚越好!但这个“厚”字不能简单等同于论文、论著、奖状的多少,而应该是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古今中外不乏少著述或无著述而在科学上做出巨大建树的“大学者”。
        不要以发表多少论文、出版多少专著和获得多少奖励论英雄,学术成果必须在生产实践中产生效益或者能指导人们创造社会财富和改善人民生活。Watson和Crick那仅有500字的Nature文章决不能算厚,但他们为分子生物学建立做出的丰功伟绩却决不能算薄!还有,袁隆平先生平生没有发表几篇文章,但他创造的杂交水稻新时代,为13亿中国人摆脱饥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并不是所有科研成果都要以论著的形式发表,有的可以申请专利,有的可以不发表就直接转让。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我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是:虽然科学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但科学家还是要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为了国家利益,有些技术是保密的,也有一些技术是禁止出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认为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都代表顶尖成果,就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了!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了解还微乎其微,科学家对自然的探索无论精细到何种程度都不过分,科学家根据个人学术判断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对象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并不是一切未知的东西都要去研究。有人迷信鬼神,而鬼神绝对是不可知的科学“盲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展有关鬼神的科学研究呢?也有人沉迷于算命,而算命至今找不到科学依据,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把算命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呢?答案显而易见。
        只有那些能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科学问题才值得优先研究,也才是科学家“功劳簿”上最值得书写的内容。很多人仅凭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选题,全然不考虑做出来的成果有没有应用价值,美其名曰: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减少科学研究的功利性。然而,只要从事科研活动就必须花钱,而纳税人的钱还不足以支持科学家研究一切个人喜欢的项目。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同样,科研也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人打着科学的旗号,以探索未知世界为幌子,不知炮制出多少浪费纳税人钱财的“垃圾”成果。更有甚者,学术造假之风盛行,“土”造假者大有人在,“洋”造假者也毫不逊色,他们已经在科学的“净土”上扔下满地垃圾!彻底杜绝科研造假的一剂“猛药”就是改变成果评价体系,无论科学家做出什么成果,也不管这些成果是不是在CNS发表,在未产生任何效益之前都不能记在科学家的“功劳簿”上。只有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近乎疯狂地对国际顶尖杂志趋之若鹜,反而更倾心于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不要以为每个学者就很讲科学道德,在论文的同行评审这个环节就存在很多“猫腻”!有些杂志并没有建立高质量的论文评审队伍,主要靠作者自己推荐评审人。有些作者往往把过去的导师、同事、熟人、朋友推荐给编辑部,编辑们因难以区分关系人而只得让作者推荐的人选进行论文评审,结果让低水平论文得以蒙混过关。尽管很多杂志宣称,不一定按作者推荐的评阅人送审,但面对“库存”枯竭的义务评审人,常常遇到这个评审不愿意审,那个评审又不适合审,编辑也不得不请作者推荐的评阅人来评审,而这些关系人显然乐于评审,结果当然是轻松通过。
        科学论著一般都没有专业评审人,在出版过程中往往只有编辑与作者之间进行一番“咬文嚼字”的交流。这些非专业编辑对科学概念分不清是对是错,只要能自圆其说,即使是伪科学也能轻易逃脱编辑的眼睛。因此,无论国内或国外,都有很多专著以科学为名,行沽名钓誉之能事。在国内外出版专著,出版社都不要求也不安排专业评审,除非想获得出版资助。只要编辑在论证会上说作者行,著作很有科学性,那这本书就可以列入出版计划了。
        成果奖励通常是由申请者自己总结成果、组织鉴定、提交申请。对于那种“文痞”和欺骗成性的惯犯,“包装”的手法一套又一套,即使遇到最严苛的评审者,恐怕也难戳穿“天衣无缝”的弄虚作假者。何况还有一些人聘请的专家都是“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的人,专家本人也因为“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而乖乖地在成果鉴定书上签名。
        因此,论文、论著、奖励的数量再多也不足为信,唯有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应用价值才能为科学家打造光荣的“功劳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411502.html

上一篇:做学问,怎样才算成功?
下一篇:在追求中享受快乐人生
收藏 IP: 113.69.159.*| 热度|

21 陈安 毛培宏 赫英 唐小卿 刘进平 唐常杰 柳东阳 徐耀 王随继 马磊 许培扬 吕喆 迟菲 何学锋 陈绥阳 蒋新正 李志俊 田晓宝 刘博 姜宏斌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