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人关心的话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pzeng 写“正能量”博客,做“富营养”科普

博文

金钱堆不出诺贝尔奖 精选

已有 6774 次阅读 2010-9-24 07:49 |个人分类:名人轶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诺贝尔奖, 金钱

 
根据Thomson Reuters预测,在医学及生理学领域,一些看起来规模不大、花钱不多的项目,如瘦素、干细胞、树突状细胞已入围今年的诺奖候选项目。相反,花钱最多(30亿美元)、耗时最长(13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未入围今年的诺贝尔奖候选名单。这个项目动员了由美、法、德、英、日、中等6国的20多个测序中心组成的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团队和文特尔领导的塞雷拉基因组公司的成千上万名科学家与技术人员,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与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胜利完成时,曾引起全球轰动!这说明用金钱堆起来的科研成果不一定被诺奖预测者看好,某个项目能不能获奖与花钱多少并非成正比关系!虽然诺奖规定奖金只能颁给个人而不颁发给研究集体,但每个项目都有一个主要贡献者和负责人吧?我看如果人类基因组计划获奖,文特尔应该成为主要的获奖人!
我对经济学、物理学等领域的获奖情况不太了解,估计这些领域的获奖项目都没有花大钱!就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言,历史上有很多花钱很少而屡获诺奖的项目,不妨举几例加以说明。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说这个获奖项目花了点钱,就是威尔金斯实验室富兰克林女士做的DNA结晶及其X射线衍射分析,还有早期查尔加夫做的DNA化学组成的实验,而主要获奖者沃森、克里克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实验,当然也就没有花什么钱,他们仅凭在Nature上发表的不到一页纸的论文而获奖!他们的真正创新在于对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敏锐观察,并从中揣摩和设计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从此开启了人类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新时代!
  
桑格
  
1958年和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其标志性成果是分别发明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及DNA的核苷酸测序方法,它们都属于技术层面的创新!做生物化学实验的人都知道,一片滤纸、一块凝胶、4种同位素标记的双脱氧核苷酸、几种十分廉价的化学试剂(如2, 4-二硝基氟苯)都花不了几个钱!可是,他的构思非常巧妙,让双脱氧核苷酸随机终止DNA延伸,可以获得大小只差一个核苷酸的DNA片段,经过凝胶电泳就能轻易排列出核苷酸序列。现在人类基因组测序所依据的“荧光标记测序法”仍然基于他所提出的“双脱氧链终止法”原理,可以说,他的这些研究成果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里程碑!
  
麦克林托克
  
1983年,81岁高龄的麦克林托克因发现可移动因子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研究工作完全是在玉米地里完成的,除了买种子、田间管理等费用,基本上没有花什么大钱。她的发现得益于女性细致的观察能力及对异常现象的领悟能力!她根据玉米籽粒色泽的变化得出遗传基因易受可移动因子(即转座子)影响的结论,阐明了孟德尔、摩尔根遗传规律无法解释的异常遗传现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说起来,“超级细菌”的多药耐药性就是由转座子的传递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诺奖绝对不是用金钱堆砌出来的,反而花钱越多的项目倒不一定受诺奖提名人的青睐,因为集体成果很难有原创性,大多是大搞人海战术的“体力活”!如前不久文特尔做的“人造生命”项目,看起来可能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这个认识应该引起我国科技管理层的考虑和重视,为了在中国本土争取诺贝尔奖,今后是否要更加注意培育一批看起来不起眼但很有苗头的“小项目”、“小发明”,而不是砸大钱扶植“大科学”、“大计划”?!
 


诺贝尔情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366253.html

上一篇:中国人写英文习惯抄袭乃中西文化差异使然
下一篇:谁要动你的基因测你的序?
收藏 IP: .*| 热度|

34 葛肖虹 刘进平 孙学军 朱志敏 于锋 刘世民 曹聪 梁建华 牛登科 刘雯 丁甜 陈苏华 吉宗祥 熊李虎 吕喆 梁俊红 李学宽 侯成亚 李泳 许培扬 李永丹 唐常杰 李毅伟 刘广明 熊伟 王孝养 张骥 韦思业 侯振宇 chtang colorfulll woxing xqhuang tubie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