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简单回顾一下当代生命伦理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成书的心路历程。
2010年上海大学实行大类招生(即一年级不分专业),呼吁大家申报通识教育课程。为了工作量,另外为了挑战一下,比较喜欢史书之类的等原因。定了一门科学家与科学史(其实就是科学史),为了好听,学生愿意选。
接下来,上了一两轮,效果一般。其实不是很清楚通识课程怎样上课。自己定的标准,避免将通识课上成很多课程学生认为的水课。
第二轮报课,与袁老师等老师申报生命伦理学。觉得这个课应该很有意思才对。主要针对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安乐死,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人,转基因安全等等。课堂讨论原则是,资料新,不预设观点。
第一学年,上课效果觉得还行。每个学年3次(上海大学在老校长钱伟长院士的领导下实行三学期制),基本选满。2015年春季学期,选课人数达170人,很累。好在当时想到学校早就推荐一直未怎么用的,bb平台(black board),在作业批改及学生交流,特别是时间上,很是有效率。
去年12月,出版社陈强老师来生命科学学院,说生命伦理学的很多话题,目前是社会热点,能否以此题出版教材兼科普读物。从没有写过书的我,感到压力山大,但觉得也是机会,必须拿下。
从秋季学期开始(其实一直有准备),注意收集,整理资料。
春季学期学期结束,全力写作。
两位合作者通力协作,陈老师指导协调。
书中做出一些自己的特色,尤其注重可读性,定位在具有高中生物学水平的读者;
书中包括含春季学期学生习作三篇;
生命伦理学相关视频推荐;规章制度的汇总;
增加一些实例引出话题;
增加插图,增强可读性。
七月初稿,校稿两次,八月出书。由于时间太紧,一些资料及观点没有增补进去。
所幸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参加2015年上海书展;2015年秋季学期教学用书。
感慨:教学过程中学习了很多新的东西。收益很多!
向曾经选过此课的学生表示感谢,尤其书中的三位学生!感谢成书过程中,给予帮助的老师和学生!
书出来后,对一位朋友说起这件事:出本书后,至少两年不想写书这种事,太痛苦。
初发表于学校博客,有部分改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